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章 百足
    到了村口,一株香樟亭亭如盖。

    树下一座小小的土地庙,不过五六尺高,七八尺见方,里头供奉着和善的土地公和土地婆,石头做的门枋上,刻着对联“佑四境平安,保一方清泰”。

    为了请土地公两口子达成这个目标,每逢年节,村民不分贫富,总要过来给他们上供,殷实的是一块猪头肉,贫寒的也有一碗冷豆腐。

    土地庙外,一些精力充沛的熊孩子,胯下夹着一根竹竿,口中怪叫吆喝,相互追逐厮杀,宣泄着他们的快乐。

    这就是竹马,昨日祭扫,那金轮禅院的知客僧,还让李步蟾回家玩这个游戏来着。

    李步蟾当然不会跑去骑竹马,他又不是头上长角的小孩子。

    他背着竹篓从熊孩子中间经过,如入无人之境,没人叫他,他也没叫人。

    虽然都是同龄的小孩,却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从村子出来,迎面便是一条大河,这是资水。

    冬日枯瘦如老妪的资水,在春日的雨后,迅速丰腴起来,扭动着小腰,在此地扭出来好大一个弯,冲积出一片沙滩。

    靠着这个沙滩,聚集了一两百户人家,形成了眼前这个村落,村名便叫沙湾。

    这个村子,只有他们家是北宋庐陵李氏移民,其余全是洪武年间移民,尽皆姓刘。

    据说当年李刘两族之间,冲突不断,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一次两次,李家之所以移居县城,也有这当面的原因。

    李步蟾拎着两尾鱼,慢慢地穿过村庄,又绕过河湾,沉重的脚步,踏起轻尘。

    背篓有二十来斤,他身子微微前倾,调整呼吸,让思维发散,尽量让背上的分量变得不那么沉重。

    河湾弯过去三百步,地势就开阔起来,资水的河面凭空宽了百丈,水流也就平缓了,官府便在此建了码头。

    到了码头,便算是到了镇上。

    在小镇和码头之间,便是草市。

    “草市”是相对“城市”而言的,这不是官市,而是民间自发形成的集市,没有定式,因地制宜,有的是茶市,有的是蚕市,有的是鱼市。

    一些规模大的草市,若干年之后,顺势就成了市镇,这个镇子名叫“小淹”,可能就跟这个草市有关。

    眼下的草市有些冷清,这里买卖杂货多是上午,买卖鱼获多是黄昏,现在正值午时,并无多少人群往来。

    李步蟾并未驻足,他径直从草市穿过,再前行百余步,便走上了镇上的青石街道。

    镇子的街道一纵一横,顺着一排形形色色的市招过去,快到十字路口了,是一家酒楼,“钓鱼台”。

    每次看到这个名号,李步蟾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叹服这酒楼的东家是何等的雄姿英发!

    在酒楼前,李步蟾又忍不住看了一眼匾额,松了松竹篓,才走了进去。

    半晌之后,他又脚步轻快地走了出来。

    他的东西从来都是送到这里,比起草市来,这里的价钱可能要贱了一分,但快进快出,少了很多风险。

    年纪太小做起事情来就是瞻前顾后,说起来,鲜鱼比腊鱼肯定划算,但他身小力亏,担不动水桶,也就只能熏成腊鱼了。

    李步蟾摸了摸怀里的银钱,小小的碎银如同沙砾,分量不过一钱,这样的碎银被称为“滴珠”或“福珠”,除了这一钱银子,另有五十个铜钱。

    成化以后,大明还算清明,物价低廉。

    现在的一斤猪肉不过二三十文,一斤米不过两三文,他的笋干和腊鱼能卖一百五十文,算不错了。

    从酒楼出来,转向横街东行,出了镇子不远,又是山地,在山地的坳口,便是一个村落。

    一道细细的清溪,不知从哪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第一相简介 >大明第一相目录 > 第4章 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