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4章 百足
蜿蜒流出,汩汩潺潺,从村口淌过,朝资水而去。

    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架在溪上,将村落与官道连接起来,桥头矗立一块巨大的麻石,上头两个涂朱的八分书,“百足”。

    这是村名,也是刘氏族人对生活的期许。

    李步蟾从桥头下来,不远处便是百足村的土地庙,百足村的土地庙旁是两株高大的枣树,一左一右两个树冠并联,宛若一个屋顶,将土地庙严严实实地遮住。

    几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坐在庙前的石凳上,抽着水烟拉着家常,目光却放在远处,那里有几头牛在溪中饮水,溪畔是几个放牛的小童在嬉闹。

    一个老人看到从桥头过来的李步蟾,含笑招呼道,“李家小书生,来找文濂先生?”

    他口中的文濂先生,就是刘诗正。刘诗正表字养中,自号文濂子。

    李步蟾过来躬身行礼,“见过刘族长和各位长者,小子此来,正是向刘世叔求教。”

    “去吧去吧!”老人笑吟吟地捋捋苍髯,“文濂先生正在祠堂,也请你好好教教那帮榆木疙瘩。”

    “不敢不敢,刘氏宝树多矣,互相切磋就好。”

    李步蟾寒暄两句,在几个老人和善的目光中走着,不多时便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儒学教育,到明代达到顶峰,“科举必由学校”,唐宋各朝远不能及。

    从朝廷的国子监,到府学州学县学宗学社学,即便是边陲之地,卫所之军都设有儒学。

    正所谓“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

    刘氏没有专门的学堂,他们的学堂就设在刘氏宗祠,李步蟾还在墙外,就听到里面有一个清越的声音,在抑扬顿挫地吟诵。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念!”

    清越的声音落下,十多个童声参差不齐地跟着念道,“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李步蟾走进祠堂,站在厅堂外侧,往里面看去。

    塾师刘诗正站在前方,他面貌方正,头戴软巾,身着襕衫,腰系垂带,左手负在身后,右手握着一卷书,却并不看,只是来回走动,大声诵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大明第一相简介 >大明第一相目录 > 第4章 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