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桐的眼光总是很准。
按你说的办。他说道。
五月份,加工厂建成投产。
崭新的厂房、先进的设备、规范的流程,青山村中草药加工厂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这哪里像农村的小厂,简直比县里的国营厂还要好。参观者赞叹不已。
苏雨桐对此很满意。她知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批产品下线后,立即被省城的药厂订购一空。
这个质量太好了!采购商赞不绝口,我们要长期合作。
加工厂的成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不仅青山村的草药有了稳定的加工渠道,周边村庄的农民也纷纷前来寻求合作。
我们愿意把草药卖给青山村。邻村的村支书主动找上门来。
苏雨桐看到了更大的商机。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采购网络,覆盖整个县的中草药资源。她向陈建国提议。
这个想法不错,但是管理会很复杂。陈建国有些担心。
没关系,我们可以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苏雨桐胸有成竹,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质量要求。
六月份,青山村中草药采购网络正式建立。
覆盖全县二十多个村庄,参与农户超过一千家,年采购量预计达到两万斤。
这个规模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产业集群了。
我们现在算是这一带的龙头企业了。陈建国自豪地说道。
这还不够。苏雨桐说道,我们要做全省的龙头,甚至全国的龙头。
真的可能吗
当然可能!苏雨桐坚定地说道,现在只是开始,更大的机会还在后面。
她知道,1978年就要到了。改革开放一旦开始,整个中国的经济格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那时,她要做的就不仅仅是中草药生意了。
房地产、金融、科技、互联网...所有能赚钱的行业,她都要涉足。
这天晚上,苏雨桐站在加工厂的楼顶上,俯视着整个青山村。
灯火通明的厂房、忙碌的工人、源源不断的原料...这一切都让她想起了前世的商业帝国。
但这一世,她要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苏雨桐深深吸了一口夜晚的空气,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时代的巨轮即将转动,而她,将站在潮头浪尖。
第六章
1977年夏天,一个意外的访客改变了青山村的发展轨迹。
有位北京来的专家要见你。陈建国匆匆跑进苏雨桐的办公室。
苏雨桐抬起头,有些疑惑:北京的专家
是中医药研究院的张教授,说是听说了我们的事迹,专程来考察的。
中医药研究院!苏雨桐心中一震。这是国家级的科研机构,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说明青山村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更高层面。
张教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戴着眼镜,气质儒雅。他仔细参观了加工厂,详细了解了青山村的运营模式。
你们的做法很有创新性。张教授说道,既保证了中草药的质量,又带动了农民增收。
谢谢教授的夸奖。苏雨桐谦虚地回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我看了你们的产品检测报告,质量确实很好。张教授说道,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
这正是苏雨桐最自豪的地方。她坚持用最严格的标准进行质量控制,绝不允许任何次品流入市场。
我有个想法。张教授突然说道,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参与一个国家级的项目
什么项目苏雨桐和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