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我们分手时,正是我收到德国文物修复中心录取通知的那天。鎏金勺里的金液突然发出细微爆裂声,映得他侧脸明明灭灭。那时候...他的声音混着排风系统的嗡鸣,我查过资料,海德堡大学的霍夫曼教授是鎏金工艺权威。

    我手中的镊子当啷掉在工作台上。原来当年他不是不在乎,而是偷偷为我整理了所有德国专家的学术资料。就像此刻他提前准备好的冷却油,温度正好控制在《考工记》记载的冬不冰手,夏不灼肤。

    凌晨四点,第七次鎏金终于成功。金凤钗在紫外线下流转着唐代特有的暖金色泽,钗头镶嵌的瑟瑟石映出虹彩。沈叙白却突然抓住我触碰宝石的手:别动。他的指尖轻轻拂过我虎口处几不可见的红点——那是昨夜被金汞齐蒸汽烫伤的位置。

    他从工具箱底层取出个小瓷瓶,挖出半透明药膏涂抹在伤处。《千金方》里记载的玉容膏,他低头时眼镜链凉凉地贴在我手背,用南海珍珠和西域琥珀做的。我想起分手那年生日收到的匿名快递,里面正是同样气味的护手霜。

    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地面画出一道道金线时,我们终于完成所有检测。沈叙白突然从工作服口袋掏出个绒布盒子,里面躺着片残缺的金箔。去年在洛阳唐墓出土的,他声音轻得像怕惊动文物,检测显示含金量91.7%,正好...

    正好是我生日日期。我接过金箔,背面用显微刻字技术刻着《唐律疏议》里关于婚姻的条文。这比任何情话都动人——他用最擅长的文物语言,把心意藏在时光的褶皱里等我发现。

    德国专家团参观那天,他穿着我们初遇时那件深蓝衬衫。当外国专家赞叹金凤钗修复得宛如天成时,沈叙白突然用德语说:因为修复师的眼睛能看到器物原本的样子。我转头看他,发现他目光落在我发间——那里别着他今早悄悄放在我办公桌上的铜簪,正是当年在西安夜市我多看了两眼的那支。

    特展酒会上,我们被安排向媒体讲解修复过程。闪光灯下他自然地为我挡住刺眼的光线,就像当年在考古现场他总为我遮阳那样。有记者问为什么选择风险极高的传统工艺,沈叙白看着我说:有些东西值得用最古老的方式郑重对待。

    当晚闭馆后,我们发现那套唐代金饰的展柜玻璃上,映出两个依偎的身影。月光穿过穹顶洒在地面,将我们的影子与千年前的鎏金首饰重叠在一起。他口袋里露出半张明天飞往西安的机票——那正是我们第一次共同参与考古发掘的地方。

    第四章:密码情书

    民国文物特展的筹备进入最后阶段,我正伏案整理一批刚修复的信笺,忽然从泛黄的宣纸堆里抽出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封上用朱砂画着奇怪的符号,像是某种密码。

    我下意识地摸出钢笔,在草稿纸上临摹那些符号——它们莫名眼熟,仿佛在哪里见过。

    林工,这批文物需要你签收。沈叙白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他手里捧着一摞档案盒,袖口卷到手肘,露出那道熟悉的疤痕。

    我抬头,正对上他的目光。他视线落在我手边的密码信上,忽然怔了怔:这是……

    你认识这种符号我捏着信纸一角,心跳莫名加快。

    他放下档案盒,从口袋里摸出一支老式钢笔——那是我大学毕业时送他的礼物,笔帽上刻着一个小小的夏字。他轻轻旋开笔身,从里面抽出一张折叠的纸条,展开后,上面画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符号。

    我祖父留下的。他声音低沉,他年轻时在战乱中用这种密码给祖母写信。

    我接过纸条,指尖微颤。那些符号排列的方式,像极了我们大学时发明的暗号——那时我们在图书馆复习考古学,无聊时用甲骨文的变体创造了一套只有我们俩能懂的密码。

    这不可能……我喃喃道。

    沈叙白忽然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修复情书简介 >修复情书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