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簪刺破指尖,以血沁玉,为的是让密匙与持有者的体温共振,只有体温达到37.2度时,才能显现刻在纹路里的摩斯密码,那是用《武经总要》里的军密改编的。

    石壁密道在暴雨中缓缓开启,石缝里渗出的水沿着前朝匠人刻的开片即密信,七翼定山河十二个字流下,朱砂被水晕开,像一道正在愈合的伤口。姜砚之举着松明子凑近刻痕,指尖抚过七翼二字,忽然浑身颤抖——原来郡主让他烧制的七件蝴蝶纹瓷器,每件开片都对应临安城一处城防:左翅第一纹是涌金门的护城河地图,河底暗桩位置用冰裂纹的粗细表示;第二纹是凤凰山火药库的通风口,裂纹走向即风向指南;右翅第三纹标着皇宫密道入口,裂纹交汇处藏着机关开启方式...

    砚之!密道深处突然传来脚步声,靴底踩在积水里的声响急促而沉稳。郡主竟穿着夜行衣出现,外罩黑色箭袖,鬓边插着的不再是金簪,而是一柄淬了麻药的银镖,镖尾系着的红缨沾着水珠,像一滴未落的血。她颈间玉佩只剩半块,蝴蝶翅膀缺了左翼,却与我匣钵里的碎玉严丝合缝,仿佛天生就该分开又重逢。

    元军前锋已到独松关,距临安不过百里。她将一卷羊皮纸塞进他怀里,纸卷边缘染着淡淡的硝石黄,这是最新的布防图,需在七日内随瓷器送出。襄阳守将吕文焕已降,我们只剩这最后一道防线。姜砚之接过纸卷时,我看见他袖口露出的刺青——那是义军铁血锄奸的标志,一只振翅的蝴蝶衔着匕首,与他刻在我胎体上的蝶纹一模一样。

    原来他不仅是官窑匠人,更是岳家军旧部的后人,奉郡主之命潜入官窑,借烧制瓷器传递密信。三年前,他的父亲在崖山海战中殉国,临终前交给他一枚义军腰牌,上面刻着还我河山四字。清如,你先走,我守着这窑。待七日后瓷器出窑,我便带着密信与你会合。他将她推向密道出口,转身时,我看见他腰间别着的,正是嘉王府的调兵虎符,铜锈斑驳间,隐约可见如朕亲临四字。

    data-faype=pay_tag>

    窑炉轰然闭合的刹那,我听见郡主在密道里低语:砚之,七日后辰时,我在钱塘江口等你。若...若你未到,我便...话音被窑门隔绝,松柴在火膛里爆响,火星子透过匣钵缝隙落在我蝶翼纹路上,我忽然预见六百年后的场景:这些火星会化作1933年卡车坠入山崖时的电光,而我腰间的星斑,将在暴雨中与碎玉咬合,露出用匠人骨灰写成的血书,那上面有两百零三个名字,每个名字都带着窑火的温度。

    第二卷

    火中碎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第三章:紫禁城的灰烬(崇祯十七年,1644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紫禁城笼罩在浓烟中,天边的云被火光染成铁锈色,像极了我冰裂纹里的铁斑。我躺在崔砚之(阿砚)怀里,感受着他发辫上的艾草香混着血腥味,那是他今早帮受伤的弟兄包扎时蹭上的。他不是第一次抱我,但这次他的心跳快得惊人,胸腔震动着我釉面,仿佛要撞碎六百年的时光。

    身后传来督陶官的喝令:叛贼!放下瓷器,饶你不死!声音里带着惊恐,因为他看见李自成的军队已攻破彰义门,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阿砚踉跄着躲过飞来的刀刃,我看见他后颈的碎发被刀光削断,断发缠在我瓶口的裂纹里,渐渐凝成深褐色的线,那发丝里还缠着陕北高原的沙粒,是他三年前从米脂老家带来的。

    阿砚,城西粮道第三个烽火台...藏着密信。断发的主人是个年轻匠人,胸前的衣襟染着血,绣着的砚字已被血浸透。他是姜砚之的后世子孙,名叫姜承砚,在官窑做学徒时认出了我身上的砚之刻痕。蝴蝶翅膀...要七片...他在咽气前将碎玉塞进阿砚掌心,碎玉上的如字篆文沾着他的血,与六百年前郡主的血遥相呼应。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碎瓷录:六百年的蝴蝶密码》简介 >《碎瓷录:六百年的蝴蝶密码》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