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五个孩子
台请他们做了讲话,以及许多机关、单位、学校请他们参加了春节晚会,请他们看话剧、电影,给他们送来了书籍、糖果、年画……这些“光荣”和“机会”,会不会把他们惯坏了,使他们特殊化了呢?
在我和办事处干部田迈琴,街道积极分子田淑英谈过以后,我感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等到我访问了孩子们的工厂领导人,学校和幼儿园的老师,看过了许许多多封的来信——特别是少年儿童们的来信,我彻底地感到我们的在党和毛主席教导下的广大人民,是懂得怎样关怀我们的接班人的成长的。
我第一次看见周同山,是在他工厂的会客室里。这个笑嘻嘻的小青年,对我情不自禁地感谢坐在我们旁边的工厂党委杨同志,说他是怎样地关怀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一切。他又称赞和他一起学习的团小组的成员,怎样地常到他家来帮助他做些家务事。他尤其喜欢比他才大十岁的孙全德师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关系特好!”
同庆的老师、文昌宫小学五年级主任张少华,是从同庆的母亲死后,就对她特别关怀的。因为九岁的同庆要照顾她生病的父亲,张老师就特别安排她在第四节课时,可以回家照料父亲吃饭。她还安排一个很好的学习小组,到她家里帮助她学习,买菜,做饭。在张老师的教育之下,同庆的同班和其他同学们,对同庆也特别关怀。大队委何敬芬,在一次春游里,把父母给她喝汽水买冰棒的钱,给同庆交了春游费。
游园的时候,她虽然又渴又热,可是她拉着同庆的手,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愉快。这班里还有几个男同学,素来是不大好意思常和女同学们打交道的,在这次春节里,他们也联名给同庆写了一封贺年信,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里。春节时候,有几个男同学到她家想帮着做点事,看见人多插不下手,有个外号“大个子”的同学,发现周同庆的针线包里没有顶针,就悄悄地给她买了个顶针和两根针送去了。小同庆的同学们对她的关怀是多方面的,对她物质上的缺乏,提供了补充,对她的缺点也提了积极的意见,他们之间发展了真正的互助的友谊。
东唐洗泊街小学四年级主任崔承京同志,是敏感而又淘气的小同来的老师,他是一位特别细心的教育工作者。他教到一课语文《一个孤儿的回忆》的时候,事先把同来叫到一边,告诉他新旧社会里的孤儿是如何地不同。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孤儿和有父母的儿童们会同样地欣欣成长。他一方面又教育同来的同学们,要加倍地帮助爱护同来。有一次,班上开联欢会,一个小同学,就把分到的一个苹果,留着不吃,悄悄地塞到同来的怀里。同来是个爱动的孩子,在班上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比较马虎,在这一点上,崔老师对他要求得特别严格,也告诉他不要糟蹋书籍和本子,说国家的一文钱,都是人民劳动得来的,不能随便浪费。在孩子的事情登上报以后,他告诉小同来,说:“上报的‘光荣’不是你的,应该归于党,归于毛主席,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你们,你应该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十岁的青年李和平同志,是法华寺小学二年级的主任,小同贺的老师。她高中毕业以后,填的志愿是到农村工作,结果被分配做小学教师,她欣然地接受了。她对小同贺特别关心,怕她回家去做不好功课,就在每天放学后把她留在校里自习,晚上送她回家。天气冷了,她也不忘记给小同贺买口罩,买润面油。她的眼光总离不开小同贺。喜欢撒娇的小同贺,也是永远围着李老师转。在这个小学校里,有谁不疼爱这个活泼的小姑娘呢。去年的一年级级任老师周秀文,在同贺生病时,给她喂药、做面。看门的老校工,每天从进门的孩子当中,留心看着小同贺是否来到了,他一天没有看到她,就像心里添了一块病。有这么多人的爱护关注,难怪这张小脸上,看不出一丝孤儿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