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钱四娘:从水利孤勇者到文明摆渡人

    木兰溪蜿蜒穿过福建省莆田市,在距入海口二十六里处,静静卧着一座千年古堰——木兰陂。这座石砌工程横跨二百多米,不仅是地理分界线上的一大奇观,更是中国古代拒咸蓄淡灌溉技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在木兰陂修筑前,每逢海潮倒灌,咸水便顺着溪水肆虐,两岸的田地尽成盐碱地,只见蒲草繁茂生长。正是这座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木兰陂的诞生,终结了蒲草丛生,五谷不登的困局。

    我国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为改善生产条件,民众与水患展开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治水史册中,钱四娘的名字总是与木兰陂紧密相连、交相辉映。

    这位生于北宋年间的民间女子,用短短十九载芳华书写了一段治水传奇。虽然正史对她的记载稀少且零散,如同碎玉零珠,但这丝毫妨碍百姓通过口耳相传,塑造出一个丰满鲜活的她的形象。在莆田地区,关于钱四娘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相关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

    关于钱四娘的身世与来到莆田治水的缘由,有多种说法流传。一种较为广泛的说法是,钱四娘出生于长乐鹤上镇岐阳村,父亲曾任广东知县,母亲是莆田人。她幼时跟随母亲来到莆田,不幸遭遇木兰溪洪水,母亲因此丧生,这一悲剧深深刺痛了她,激发了她立志治理木兰溪水患的决心。

    另一种传说称,钱四娘在送父亲的灵柩从广东回长乐的途中,路过莆田,目睹木兰溪水患依旧严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决定在父亲丧事结束后,毅然变卖家资,带着银两来到莆田,着手规划并建筑木兰陂。

    还有一说,钱四娘原本是长乐来莆田的卖唱女,她见到木兰溪地区的百姓深受洪水之苦,内心充满悲悯,便下定决心筹款修建陂坝。她四处卖唱募捐,历经三年时间,终于筹集了十万缗资金,随后开始组织人力修筑木兰陂。

    亦有传说,钱四娘是长乐一位员外的独生女,十六岁那年母亲病重,她变卖家产带着母亲四处求医,但母亲最终还是不幸去世。钱四娘听闻木兰溪地区连年遭受水患,怀着济世之心,带着金钱来到莆田,发起修建木兰陂的行动。

    这四种传说版本,虽然情节各不相同,但都共同塑造了钱四娘孝义双全、济世为民的伦理符号。

    在民间,关于钱四娘的各种神异传说也广泛流传。

    钱四娘抵达莆田后,立即召集当地对治水有经验的民众,共同商议治水大计,并且亲自到现场勘察地形。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在将军岩前截流筑陂。她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果敢的行动,深深打动了当地百姓,男女老少都纷纷主动加入到筑陂的劳动中。

    筑陂期间,钱四娘规定工钱每人每日十八文,任工人自取。有一个青年因为母亲生病急需用钱,捧了一大把钱回家,数后却发现仍然是十八文,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民谚由此传开,人们都感叹这是冥冥之中有神灵庇佑。

    还有借用汤亭水之事。协助钱四娘建陂的兴化军主簿黎畛,改进了家传的糙米粉加工工艺,制作出精细的兴化米粉。这种米粉方便食用的特性,大大缩短了民工的用餐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如今木兰陂旁的那口温泉,原本属于华亭镇汤亭村,便是钱四娘用来供民工洗涤的地方,这一细节也体现了她对民工的关怀。

    在筑陂过程中,需要搬运许多巨大的石头,这对人力来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相传钱四娘得到了仙人的传授,将山上的石头变成了一群大母猪,赶往溪边,从而顺利解决了搬运巨石的难题,这便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化猪运石的神迹。

    又有滴血成树传说,说的是钱四娘在劳动中鼻血滴落地上,每一滴血都化成了一棵杜枞树,树心呈红色,象征着钱四娘对百姓的赤诚之心。

    钱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边角料:北宋小人物志七简介 >历史的边角料:北宋小人物志七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