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她所在的郡邑地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金银财宝和丝绸锦缎堆积如山,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十分繁华。督司官属和过往客人络绎不绝,府中的游乐宴会也日渐增多。当地郡守听说温琬的才华,想将她召入官籍,温琬以不擅长音乐为由拒绝了。
后来太守也知晓了温琬的名声,恰逢公卿士人邀请她参加宴会。在宴会上,温琬与士大夫和官员们交流,借《孟子》抒发自己的志向,赢得了众人的称赞,她的才华和风采备受瞩目,在士人中间赢得了尊重。
起初,温琬并未涉足诗歌创作。太守对她说:古代的君子无人不通诗,你既然勤于读书,为何不学作诗不然如何留名后世温琬深受启发,回到住处后开始学习写诗。她尤其崇拜李白和杜甫,对他们的诗作爱不释手。她尝试写作绝句,不久便展现出不凡的文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全是自学而成,没有拜师学艺。
太守她的诗作后,惊讶地发现温琬已经掌握了作诗的技巧。于是出题让她创作,温琬提笔就能即兴而成,她的聪明才智让太守非常欣赏。此后,温琬每次参加宴会,都会随身带著书籍笔墨,有时还会即兴作诗应答,诗作中常常包含深刻的警句。
从关中到淮河地区,人们争相传颂她的诗篇,她的名声日益显赫。然而,也有人出于嫉妒,每当太守让她赋诗或询问《孟子》中的问题时,便会围上来刁难她,说些诋毁的话。但温琬对这些负面言论毫不在意,继续在诗歌和学问的道路上前行。
温琬对《孟子》的理解深刻而独到,不局限于表面义理,能够洞察其中深意。有一次,太守背诵《孟子》中的某篇,温琬立刻就能指出篇章的出处,她对《孟子》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
有一回,司马光请假祭祖途经此地,来到太守府。太守设宴款待,安排温琬作陪。司马光久闻温琬之名,却从未见过她,便好奇地询问:我听说娼籍中有个善于谈论《孟子》的人,她是谁太守指向温琬。当司马光问及《孟子》的意义时,温琬谦虚地避开,不愿回答。
司马光坚持询问,温琬才谦虚地说:孟子是接近圣贤的人,我算什么人,敢谈论他的书经长时间催促,她又说:我只是个寻常妇人,跟您这样的博学鸿儒谈《孟子》,就像用胳膊夹着泰山跨越北海,绝无可能,实在是自不量力。司马光听后很高兴,对太守说:你记住,这个女人非常谦虚。太守也因此更加喜欢温琬,对她更加优厚,后来坚持将她登记在官籍中。
温琬的母亲一度落入商人控制,日夜沉溺于享乐,每隔三个月才露一次面,且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这种状况让与温琬交往的士人们感到厌恶,不再登门拜访,温琬因此感到孤独和冷漠。她开始深思自己的处境:既然我已不幸沦为这类人,如果不选择好交往对象,只沉溺于轻视财富和道义,那我和俗人有何区别即使牺牲生命,也无法洗刷耻辱。而且作为妓女,我受制于母亲,没有自由,我得自己寻找出路。
温琬意识到不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要想办法改变现状,寻找摆脱耻辱、重获自由的道路。她内心充满决心和勇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行动。几天后,她悄悄躲在郊外一户人家,换上男装,假扮成男性,骑着一匹跛脚的驴,装扮成流民的模样,向西前往凤翔。
然而,温琬的行踪很快引起了太守的注意,太守紧急命令手下寻找她。温琬经过潼关时,守吏拦住她询问:郡里丢失了一个妓女,太守正在紧急追捕,难道不是你吗温琬心中一惊,但立刻恢复理智,假装不知,趁机逃脱。
到达凤翔安定下来后,她派仆人回到老家,却不小心泄露了行踪。太守得知后,找到仆人严刑拷打,仆人说出了实情。太守随即发文到凤翔,要求当地官府抓捕温琬。无奈之下,温琬只能按照文书要求返回。
当温琬出现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