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影,小芸掏出手机展示新设计——在奶奶的劈丝穿针针法里融入电竞元素。
陈薇突然指着我身后:快看!
我转身一看,张大师领着数位白发绣娘走来,她们腕间都戴着银顶针,正是我送给首期学员的结业礼物。
淑芳姐要是看见你,该多骄傲。
张大师摸着《数字莲心》的绷架,镜片后的眼睛映着AR投影的流光,眼神里满是欣慰。
当年我们怕机器抢了绣娘的饭碗,现在才明白,针法是死的,人心是活的。
他感慨着递给我一个U盘,里面是全国各地绣娘发来的针法视频,最上面的标题是:致林晓——我们的并蒂莲
。
看到这个标题,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原来,在传承苏绣的道路上,我并不孤单。
闭展前一天,小芸抱着个纸箱匆匆冲进后台,纸箱里装满了奶奶绣谱的复刻本。
我联系了三十位绣娘,每人绣一页,众筹出版。她的眼睛亮晶晶的,透着兴奋与自豪。
她翻开自己绣的那页,光影叠绣的针脚间藏着极小的二维码,扫出来是她太奶奶的口述史:当年我错怪了淑芳……
看着这段口述史,我心中的结彻底解开了,那些过往的恩怨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对苏绣传承的共同信念。
28
雪停了,工作室的落地灯在绷架上投下蝴蝶般的光影。
我轻轻摸着新收到的非遗传承人名册,指尖停在林晓二字上,旁边是小芸的名字——她申请的新派苏绣项目刚获批准。
银顶针在指节上微微发烫,仿佛在提醒我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我突然想起颁奖典礼那晚,张大师说的话:传承不是把绣品供在玻璃柜里,是让它长在年轻人的衣襟上,融进他们的生活里。
手机弹出一条国际邮件,是MIT非遗保护中心的邀请:我们注意到您的‘传统技艺数字化’项目……
陈薇推门进来,身后跟着个举着直播设备的网红:晓晓,带你去看个地方。
穿过工作室长廊,我看到整面墙的屏幕上,全球各地的学员正在直播绣制并蒂莲,针脚在镜头下清晰如心跳。
看着这一幕,我心中满是感动,苏绣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知道吗陈薇指着弹幕里的奶奶绣的莲花开了,脸上洋溢着笑容,那个穿香奈儿的女士,是当年绣庄的老客户,她今天下单了三十套刺绣网课。
她突然从口袋里摸出个檀木盒,里面是两枚银顶针,分别刻着承和新:给你和小芸的,奶奶要是知道你们把苏绣带出了绣庄,大概会哼那句老调子吧——
她轻轻哼起奶奶常唱的评弹,熟悉的旋律在工作室里回荡。
我望着绷架上即将完成的《新荷》,绣线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
远处传来小羽的喊声:晓姐,刺绣班的外国学员说,他们想给并蒂莲加上AI变色功能!
听到这个消息,我笑了,苏绣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雪粒重新敲打玻璃窗,我拈起绣针,在新荷的叶脉里落下第一针。
这一针,穿过奶奶的旧梦,穿过小芸的歉意,穿过陈薇的支持,最终落在数字化的绷架上。
银顶针与绣针碰撞的声响里,我听见无数细不可闻的针脚声——那是无数绣娘在时光里行走的声音,也是传统在创新中绽放的声音。
29
午夜收工前,我在设计稿角落画了幅小像:戴银顶针的手握着绣针,针尖挑起的不仅是真丝线,还有串数据代码。
旁边题字:承旧者心,萌新者行——这是奶奶的绣谱与我的键盘共同写下的答案。
窗外的路灯在雪地里投下暖光,像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