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
而这一世,他要站在不同的位置,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建筑王国。
周一早晨,周岩精心准备了两套方案:一套是给刘金城看的简化版技术说明;另一套则是完整的实施方案,只有他和林志强知道全部细节。这是他的底线——可以合作,但不能被掏空技术优势。
见到刘金城时,这个精明的商人果然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件:要求华建提供全套技术支持,但只支付象征性的服务费;要求周岩全程驻场指导,却要归属金城建筑管理。
刘总,周岩不卑不亢地回应,技术合作可以谈,但知识产权必须明确归属。我们可以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按阶段收取费用。
刘金城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年轻人就是直接!好,我们慢慢谈。
谈判持续了整个上午。最终达成的初步协议是:华建提供技术支持,收取工程总造价的3%作为服务费;周岩作为技术负责人,每周三天在金城项目指导,但人事关系仍保留在华建。
离开金城建筑时,林志强长舒一口气:小周,你今天表现很好。刘金城是出了名的难缠,能谈到这个条件已经不错了。
周岩笑了笑,没有告诉林志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次合作将成为他跳出华建的第一步。通过接触金城项目的各方资源,他可以开始编织自己的人脉网络,为创业做准备。
回工地的路上,周岩的手机响了。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短信:周工你好,我是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陈明,听说你对改制有兴趣有空聊聊吗
周岩眼前一亮。他昨天只是发了封咨询邮件,没想到这么快就有回应。看来,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而他,正站在最关键的位置上。
第四章
暗流涌动
市建筑设计院坐落在城西一条僻静的老街上,红砖建筑爬满藤蔓,透着股学术气息。周岩站在大门前,整了整西装领带。这次会面他准备了三天,查阅了设计院近年所有公开项目,甚至挖出了陈明副院长发表过的每一篇论文。
周先生陈院长在二楼会议室等您。前台小姐礼貌地引导。
会议室里,一个五十岁左右、头发花白的男人正在翻阅文件。见周岩进来,他立刻起身相迎:周工吧久仰了,听说你在华建的模板新技术很有一套。
陈院长过奖,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做些改进。周岩谦虚地握手,同时观察着这位前世只有过一面之缘的建筑界泰斗。陈明,著名结构专家,后来在国家体育馆项目中大放异彩,可惜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
寒暄过后,陈明直奔主题:你在邮件中提到对设计院改制有兴趣,不知是个人意向还是代表华建
个人意向。周岩坦然道,我注意到设计院在钢结构领域有深厚积累,而未来五年,装配式建筑将是行业风口。
陈明眉毛微挑:哦你怎么得出这个判断
周岩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报告:这是我整理的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分析。北京奥运会临近,大量场馆建设需要快速施工技术,而住建部刚刚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这份报告是他熬了两个通宵的成果,融合了前世记忆和当下数据,几乎可以算是一份行业预言。
陈明仔细翻阅报告,表情逐渐严肃:这些数据来源是
部分来自公开资料,部分是我的行业分析。周岩点到为止。实际上,报告中预测的很多政策走向都来自前世记忆。
年轻人有见地。陈明合上报告,不过设计院改制涉及复杂,不是个人投资者能参与的。
周岩早料到这一点:我明白。我的想法是,如果设计院需要组建新的技术团队应对市场化竞争,我愿意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我在施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