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桅杆比村里的老槐树还高;讲运河底沉睡着的古城,据说能在月圆之夜听到古琴声。但孩子们最爱听的,还是他小时候和父亲在渔船上的生活。那时候,我们住在一条小木船上,船篷是用茅草编的,下雨时会漏水,
他笑着回忆,但父亲总会在船头挂个铜盆,雨滴打在盆上,就像在听曲子。
渔村里的人对周水生的选择议论纷纷。村头的茶馆里,几个老汉一边抽着旱烟,一边摇头:听说那个运货的老周,放着大把银子不要,非要留在咱们这穷村子。
卖豆腐的王婶接过话茬:是啊,我看他是老糊涂了,外面的好日子不过,偏要在这儿吃苦。
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教书的李先生推了推眼镜:我倒觉得老周是看透了,钱再多又怎样,还不如在这儿过得舒心。
这些议论声,周水生都听在耳里,但他并不在意。他每天清晨看着渔村的炊烟升起,混着江水的腥气和柴火的香气;傍晚看着夕阳染红江面,将归航的渔船镀上一层金边。他感受着村民们的质朴与善良
——
谁家做了新米糕,总会送来几块;下雨天,隔壁阿婆会帮他收晾在院子里的渔网。这些点点滴滴,让他内心无比踏实。
某个清晨,晨雾还未散去,周水生拿着刻刀来到船头。冰凉的船板在手下起伏,仿佛能感受到江水的脉动。他一笔一划地刻下
心安处是吾乡
几个字,木屑簌簌落在甲板上。刻完后,他轻轻抚摸着凹凸不平的字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和父亲一起在船上的时光。那时的他们虽然贫穷,住着简陋的小船,吃着简单的饭菜,但内心是满足的。现在,他绕了一大圈,终于又找回了这种感觉。
运河的水依旧缓缓流淌,带走了他的青春,却也让他收获了最珍贵的东西。看着新收的渔网在风中飘荡,周水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这个宁静的渔村里,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书写着属于他的幸福与满足。阳光洒在江面,泛起粼粼波光,远处传来虎子的歌声,和着摇橹声,在运河上久久回荡。
时光的低语
月光如纱,轻柔地笼罩着渔村。老槐树下,爷爷的故事讲到尾声时,月亮已悄悄爬上树梢,银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为这场讲述铺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小禾歪着头,靠在爷爷的藤椅旁,眼皮像被灌了铅似的直往下坠,时不时打个哈欠,困倦的眼神却仍紧紧盯着爷爷布满皱纹的脸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句。
爷爷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杯底残留的茶水在月光下泛着微弱的光。他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运河,苍老的眼神中满是感慨,声音低沉而又带着岁月的厚重:这些故事里的人啊,就像爬山。总想着一口气登顶,反而会摔得很惨。李明轩一门心思扑在科举上,把自己熬得形容枯槁;张鹤年执着于炼制神丹,却差点误了人命……
他顿了顿,伸手轻轻抚摸小禾的头,粗糙的手掌带着温暖,慢慢走,看看沿途风景,心里才踏实。你看阿巧,放下执念去江南走了一遭,才绣出真正有灵气的作品;就像我,在这运河上漂泊大半辈子,最后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原来就在身边的小渔村。
小禾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脑袋一歪,靠在爷爷的腿上,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着: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听好多好多故事。
说着说着,呼吸渐渐变得均匀,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爷爷看着小禾恬静的睡颜,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轻轻为他盖上薄毯,任由月光为爷孙俩镀上一层朦胧的银边。
时光悄然流转,春去秋来,小禾背着行囊离开了渔村,踏上了求学之路。城市的街道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林立,快节奏的生活让他时常感到迷茫和疲惫。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