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漏水的渔船,用桐油混合石灰填补船板缝隙;教年轻渔夫如何根据风向调整船帆,在船头绑上自制的测流仪。每当看到渔民们信任的眼神,看到他们用他教的方法捕到满舱的鱼虾,周水生就觉得心里被填得满满的。这种充实感,是堆积如山的金银也换不来的。有次他帮阿强家修补渔网,不小心划破了手指,阿强媳妇立刻从菜园摘来止血的艾草,那股清新的草药味混着关切的嗔怪,让他想起了母亲在世时的唠叨。
半个月后的清晨,一阵马蹄声打破了渔村的宁静。盐商带着几个伙计寻到这里,看到完好无损的货物,激动得满脸通红。老周!你可真是我的贵人!
盐商从袖中掏出一沓银票,这些足够你在城里买座三进的宅子!
周水生望着银票上繁复的花纹,想起了货舱里那些无人问津的字画
——
再珍贵的古董,也抵不过虎子每天清晨送来的热乎粥,抵不过老族长拍着他肩膀时的温度,抵不过囡囡用野花编成的花环。
我啊,老了,想要的不过是个安稳日子。
周水生将银票轻轻推回去,望向远处正在撒网的虎子,这儿,就是我的家。
盐商困惑地摇头,无法理解这个放着荣华富贵不要的老头。但周水生知道,他终于找到了生命的锚点
——
不是在装满金银的船舱里,而是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在这些真挚温暖的情谊中。运河的水依旧悠悠流淌,载着他半生的漂泊,也载着此刻的安宁。
留在渔村后,周水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将搁浅时受损的旧船拖到岸边,亲自上山砍来新的柏木,花了整整半个月修补船身。渔村的男人们自发带着工具前来帮忙,老族长还送来一坛自家酿的糯米酒。阳光下,众人合力将船身翻起,刨去腐烂的木板,木屑纷飞间,周水生手把手教年轻后生如何用桐油石灰填补缝隙,这活儿急不得,就像过日子,得慢慢来。
他一边说着,一边想起年轻时独自修补船只的模样,那时的自己总是匆匆忙忙,总想着多跑一趟货,却从未留意过修补过程中的这份踏实。
船修好那日,渔村像过节般热闹。周水生特意宰了自家养的芦花鸡,邀请全村人吃饭。饭桌上,虎子扒拉完最后一口鸡肉,眼巴巴地望着他:周爷爷,啥时候带我们去捕鱼呀
看着孩子期盼的眼神,周水生笑着答应下来。次日清晨,天还未亮,他就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只见虎子和几个小伙伴背着小竹篓,眼睛亮晶晶地站在门口。
江面上雾气弥漫,周水生摇着橹,船头挂着的铜铃随着水波轻轻摇晃。他教孩子们辨认水面的波纹,看,这种细密的涟漪下面准有鲫鱼。
说着,示范如何将渔网撒成漂亮的圆弧形。虎子依样画葫芦,却把网撒成了歪歪扭扭的形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当渔网拉起,活蹦乱跳的鱼儿在网中挣扎,孩子们兴奋地尖叫着,小手忙不迭地将鱼捡进竹篓。周水生望着他们通红的小脸和沾着泥水的裤脚,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每当夕阳把江面染成金色,周水生就会带着孩子们坐在船头休息。虎子最喜欢唱新学的渔歌,稚嫩的嗓音在江面上回荡:运河长,运河宽,摇着小船采莲蓬……
周水生轻轻摇晃着船身,腰间那枚陪伴他半生的铜钱也跟着发出细微的碰撞声。这枚铜钱是他二十岁那年,跑第一趟单帮赚到钱后特意买的,原本想留作纪念,象征着自己的成功。那时的他将铜钱用红绳系在腰间,每当遇到困难,就伸手摸摸它,告诉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可现在,他觉得这枚铜钱不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一段人生的见证,见证了他的奋斗、迷茫与觉醒。
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运河的故事。他讲年轻时遇到的大商船,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