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伯说话时,风轻轻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附和他的话。
阿柱低下头,脸上露出愧疚的神情:李伯,我知道错了。可我该怎么办呢我真的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双手紧紧攥着衣角。
李伯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本子边角有些磨损,封面上写着几个工整的大字。他递给阿柱:这是我多年来总结的辨竹经验,你拿回去好好看看。从明天起,我教你辨认竹龄,哪些该砍,哪些该留。只要合理砍伐,这竹林会源源不断地给咱们带来财富。
阿柱接过本子,紧紧握在手中,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谢谢李伯,我一定好好学。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辨竹的方法和心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李伯的心血。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柱跟着李伯在竹林里穿梭。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竹林,他们就已经出发;傍晚,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天际,他们才踏着月光归来。李伯耐心地教他辨认竹龄的方法:你看这竹子,表皮光滑,颜色翠绿的,大多是新竹,还没到砍伐的时候;而那些表皮有些发黄,纹路清晰的,才是成材的竹子。
阿柱认真地听着,仔细观察每一棵竹子的特征,不时地点头,还拿出小本子认真记录。
还有这竹节,
李伯指着一根竹子说,竹节间距均匀,且比较长的,说明这竹子生长得好,材质也更坚韧。
阿柱蹲下身,伸手抚摸着竹节,感受着其中的差异,仿佛在触摸竹子的生命脉络。他还发现,不同朝向的竹子,生长情况也有所不同,向阳的竹子更加粗壮,背阴的则相对纤细。
慢慢地,阿柱发现自己不再像从前那样疲惫。每个清晨,他听着竹叶沙沙作响,看着阳光透过竹缝洒下斑驳光影,内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他开始享受与竹林相处的时光,不再把砍伐竹子当作一种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他会对着新长出的竹笋微笑,会和风中摇曳的竹子低语,仿佛它们都是他的老朋友。
当他把第一笔卖竹子的钱交给爹娘时,母亲摸着他不再消瘦的脸庞,流下了欣慰的泪水。父亲也红了眼眶,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你长大了。
阿柱看着爹娘脸上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他知道,自己不仅找到了正确的砍伐竹子的方法,更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这份收获,远比金钱更加珍贵,它将伴随他一生,指引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2
茶烟袅袅
晨光如同融化的蜜,裹着薄雾缓缓淌进镇西茶馆的雕花窗棂。陈福垂首立在檀木架前,藏青色长衫下摆扫过青砖地,绣着云纹的衣襟随着呼吸轻轻起伏。他骨节分明的手指正捏着一方素绢,指尖上的翡翠扳指泛着冷光,小心翼翼擦拭着新收来的青花瓷盏。那盏足有三寸高,釉色白中泛青,盏底缠枝莲纹如墨色游龙,在晨光里竟似要顺着莹润的釉面蜿蜒游动。
掌柜的,这盏前朝官窑的物件,可真是难得一见。
账房老周捧着算盘凑过来,老花镜滑到鼻尖,浑浊的眼睛里映着瓷盏的光泽。陈福唇角微扬,喉间溢出一声轻笑,声音像是裹着陈年的蜜糖:上个月在古董行撞见时,我便知它与这茶馆有缘。你瞧这冰裂纹,这青花发色,非得用今年明前的龙井相配才不算亵渎。
他将瓷盏托在掌心,对着窗户转动,釉面折射出细碎的光,在他苍白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几片枯叶飘落在窗台上,与屋内精致的瓷器形成鲜明对比。
铜铃突然发出清脆的声响,常来喝茶的老伙计王二挑帘而入。他那件灰色短打肩头又绽出个新补丁,裤脚还沾着田埂的泥点,咧嘴一笑露出豁了半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