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四处乱撞,绣线在布面上纠缠成一团乱麻,像是在无声地哭诉着创作的艰难。
阿巧,歇会儿吧,都三更天了。
阿秀端着一碗银耳羹,轻轻推开绣庄的门。木门发出吱呀的呻吟,惊得梁上的蜘蛛慌乱逃窜。她看着阿巧布满血丝的眼睛,还有那被绣针扎得红肿的手指,指甲缝里还嵌着细小的线头,心疼地说道。银耳羹的热气氤氲在两人之间,却驱不散屋内凝滞的空气。
阿巧头也不抬,声音沙哑而冰冷:别来烦我,绣展就要到了,我一定要绣出天下无双的绣品。
她的话语中带着近乎偏执的狂热,仿佛被某种执念深深困住。手中的银针突然刺破指尖,血珠滴落在绣布上,在惨白的绸缎上绽开一朵妖异的红梅,却丝毫没有让她停下动作。
阿秀叹了口气,将银耳羹放在一旁的桌子上。瓷碗与桌面相撞发出轻响,惊醒了蜷缩在桌角的蟋蟀。你这样拼命,身体会吃不消的。你看这绣品,虽然针法繁复,可总觉得少了些灵气。
她小心翼翼地开口,目光扫过绣布上纠结的线条,那些本该柔美流畅的纹路,此刻却像一条条扭曲的蛇。
阿巧的手猛地一顿,抬头怒视着阿秀,眼神中带着被戳中痛处的恼羞:少在这儿说风凉话!你懂什么是刺绣我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阿巧的名字!
说完,她又低下头,继续疯狂地刺绣,银针与绣布碰撞的声音愈发急促,像是愤怒的鼓点,敲打着寂静的夜。窗外的猫头鹰发出凄厉的叫声,与屋内凌乱的绣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诡异的二重奏。
日子就在这样的疯狂中一天天过去。街坊邻居们开始议论纷纷。清晨的集市上,卖豆腐的大娘一边推着小车,一边对旁边卖菜的妇人说:听说绣庄的阿巧,为了参加绣展,整宿整宿不睡觉,把自己折腾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她的围裙上沾着新鲜的豆浆渍,随着动作微微晃动。卖菜的妇人摇头叹息:可不是嘛,我昨儿路过绣庄,半夜还亮着灯,那姑娘也太钻牛角尖了。
她手中的青菜还滴着水珠,在青石板上汇成小小的水洼。
茶馆里,老茶客们也在谈论着。她绣的东西看着是精致,可总觉得少了点啥,不如以前看着舒服。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抿了口茶,皱着眉头说道。他的茶碗边缘有一道细微的裂纹,随着茶水的晃动轻轻闪烁。是啊,就像那牡丹,绣得跟纸扎的似的,没有半分生气。
另一位老者附和道,手中的烟杆在地上敲出清脆的声响,烟灰簌簌落在青砖缝里。这些议论声随着风飘进绣庄,阿巧却充耳不闻,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被焦虑和渴望折磨得近乎疯狂。
随着绣展日期的临近,阿巧的状态愈发糟糕。她的脸色苍白如纸,身形消瘦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颧骨高高凸起,眼下挂着浓重的青黑。可她依旧不愿停下手中的绣针,连吃饭都要阿秀将粥送到嘴边。有一天,隔壁布庄的老板娘前来送绸缎,看到阿巧的模样,忍不住劝道:阿巧啊,听婶一句劝,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刺绣讲究个心平气和,你这样下去,怕是绣不出好东西的。
她的绸缎上还带着淡淡的樟脑味,却掩盖不住屋内刺鼻的汗味和绣线染料的气味。
阿巧却冷着脸,语气生硬:不用你管,我自己的事我心里有数。
老板娘无奈地摇摇头,放下绸缎便离开了。绣庄的门再次关上时,阿巧感觉整个世界都只剩下自己和那幅永远也绣不完的作品。她的咳嗽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荡,震得墙上的绣样都微微颤动。
终于,过度的劳累让阿巧病倒了。她躺在昏暗的房间里,发着高烧,意识模糊。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她滚烫的额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却感受不到一丝温暖。她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听着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