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哥,杰儿这回可得好好表现,你说是不是
李明放下茶碗,抬头看了小杰一眼。儿子的兴奋像一团火,烧得他心里暖暖的,可也烧得他有些不安。他点了点头,语气平静:嗯,演就演吧,别忘了功课。小杰忙不迭地点头,跑回自己那小角落,拿起刘师傅借他的唢呐,轻轻擦拭,像是在呵护一件宝贝。
联欢会那天,雪松镇的广场热闹得像过年。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乡亲们的脸。舞台是用木板和竹竿搭成的,简陋却喜庆,上面挂着一条红布横幅,写着雪松镇1996年春节联欢会。村民们裹着厚棉袄,围着舞台席地而坐,有的端着搪瓷缸喝热茶,有的嗑着瓜子唠家常。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嘴里塞着糖块,笑得满脸通红。
小杰的表演排在中间,他站在后台,攥着唢呐,手心全是汗。刘师傅站在他身边,低声鼓励:别紧张,杰儿,吹你平时的水平就行。记住,唢呐得用心,吹出你的魂儿来。小杰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偷偷瞄了眼台下。秀兰坐在前排,脸上满是期待的笑;李明坐在她旁边,双手抱臂,脸上看不出喜怒。小杰咬了咬牙,心想:爸,我一定得吹好,让你看看我行!
轮到小杰上台了。他穿着秀兰给他新做的棉袄,胸前别着一朵红纸花,显得精神抖擞。台下的掌声响起,他走上舞台,站到中央,对着麦克风有些腼腆地说:我叫李杰,今天给大家吹一曲《正月里来》。说完,他举起唢呐,闭上眼睛,缓缓吹响。
音色清亮而高亢,像一只鸟儿冲破风雪,飞向夜空。旋律欢快中带着一丝乡土的粗犷,仿佛雪松镇的松林、雪山、火炕都在这声音里活了过来。台下的乡亲们安静下来,屏住呼吸,听着这少年吹出的曲子。秀兰的眼睛湿润了,她握紧了李明的手,低声说:明哥,杰儿真行!李明没说话,目光却一直停在小杰身上,眼神复杂,像是在看儿子,又像是在看多年前的自己。
一曲终了,掌声如潮水般响起,夹杂着乡亲们的叫好声:好!小杰吹得带劲!这娃有出息!小杰睁开眼,脸上露出灿烂的笑,朝台下鞠了一躬。退到后台时,刘师傅拍着他的肩,乐得合不拢嘴:杰儿,你这曲子吹得有魂儿!往后好好练,准能上省城的舞台!
演出结束后,小杰跑向父母,兴奋地问:爸,妈,我吹得咋样秀兰一把抱住他,笑着说:好!妈听着都想跟着唱了!李明看着儿子,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嗯,不错,比我想象的好。他的语气依旧平静,但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小杰咧嘴笑了,像是得到了天大的肯定。
几天后,刘师傅找到李明,特意来到他家。火炕烧得暖烘烘的,秀兰端来一碗热茶,刘师傅接过茶,郑重地说:李明,杰儿这孩子有天赋,我教了这么多年学生,少见他这么灵的。省城有家音乐学校,专门培养民乐人才,我觉得杰儿可以试试考。你看咋样
李明愣住了,手里的茶碗差点滑落。他看着刘师傅,脑子里乱成一团。音乐学校省城这些词像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机会,想起了那封被他撕碎的文工团邀请函。他知道,这对小杰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他也知道,离开雪松镇,意味着未知的风险和更重的责任。
秀兰在一旁听见了,轻轻拉了拉李明的袖子,低声说:明哥,这可是杰儿的机会,咱得好好想想。李明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眼神却沉得像冬夜的雪。
夜深了,雪松镇又陷入寂静。李明爬上阁楼,打开那个木箱,取出二胡。他拉了一曲《二泉映月》,琴声低沉,像是在诉说他的挣扎。他为小杰的才华骄傲,却也为他的未来担忧。他不知道,是否该放手让儿子去追逐梦想,还是该让他留在雪松镇,过一个安稳的日子。琴声飘出窗外,与风雪交织,仿佛在问:这条路,究竟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