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林野的嘴角慢慢上扬,他拿出小提琴,即兴拉了一段欢快的旋律:那么,搭档,我们有一张专辑要录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像一场梦境。他们租了一间简陋的录音室,白天编曲排练,晚上有时在街头即兴演出测试新作品的反应。程远第一次尝试在古典钢琴中加入电子音效,而林野则开始系统学习他曾经嗤之以鼻的音乐理论。
这个转调不对,程远在某天深夜的录音中说,指着乐谱上的一处标记,按照和声学规则——
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林野打断他,但眼中带着笑意,不过好吧,教授,这次听你的。
他们争吵,妥协,再争吵。有时程远会气得摔门而出,发誓再也不和这个不懂音乐的野蛮人合作;有时林野会消失一整天,直到深夜才带着新灵感回来。但每次冲突后,他们的音乐都会变得更加丰富,就像暴雨过后的天空格外清澈。
柏林音乐节前一周,他们终于完成了十首曲目的专辑录制。最后一首歌是程远最初在雨中听到的那首巴赫改编曲,现在加入了钢琴部分,古典与电子完美融合。
我们该给它起个名字,林野躺在录音室地板上说,精疲力尽但满足,这张专辑。
程远看着电脑屏幕上完成的音轨波形图:《规则与例外》
林野大笑起来:太学术了!叫《雨中的巴赫》怎么样
太
seal
了。
《十七次尝试》
程远摇摇头,突然有了灵感:《地铁出口的施坦威》。
林野安静下来,然后慢慢笑了:完美。
柏林音乐节的演出空前成功。舞台上的程远穿着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林野则是黑色衬衫配银色领带,左耳的耳钉换成了一个小小的蓝色音符——程远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当他们演奏最后一曲时,台下观众全体起立鼓掌。程远看着身旁闭眼投入演奏的林野,突然意识到这段旅程对他而言已经不仅仅是关于音乐了。
演出后的庆功宴上,一个美国经纪人找到他们。
孩子们,你们创造了奇迹,他递上名片,我在纽约有家唱片公司,想签下你们做全球巡演。两年合约,五十个城市。
data-faype=pay_tag>
程远和林野面面相觑。五十个城市,两年...这意味着程远的莱比锡计划将彻底搁置。
我们需要考虑一下,程远最终说,这是个重大决定。
回到酒店房间,程远坐在窗边,看着柏林夜景。林野走进来,手里拿着两瓶啤酒。
所以,他递给程远一瓶,纽约。
程远接过啤酒,没有立即打开: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即将成为国际巨星林野试图开玩笑,但声音里的紧张出卖了他。
意味着我要放弃莱比锡。程远直视林野的眼睛,不是推迟,是放弃。
林野的表情变得严肃:我明白。但是程远...想想今晚观众的反应。我们的音乐能触碰到那么多人,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
我想要的是创作有深度的音乐,程远说,不是成为巡回演出的表演者。
你认为我们的音乐没有深度林野的声音突然提高,就因为观众喜欢它
我不是这个意思!程远站起身,但巡演生活...那意味着永远在路上,没有时间沉淀,没有空间真正创作。我需要学习,需要成长。
而你认为在音乐学院就能找到这些林野摇头,音乐不在书本里,程远,它在生活里!在五十个城市的不同观众的反应里,在街头偶然听到的一段旋律里!
程远沉默了。他知道林野无法理解他对系统学习的渴望,就像他无法真正理解林野对绝对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