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追求。
我需要一些时间,最终他说,明天再谈,好吗
林野看了他很久,最后点点头离开了房间。
第二天早上,程远发现酒店前台有一封留给他的信。信封上是林野潦草的字迹。
程远:
我接了纽约的邀约。不是因为你错了,而是因为你对你自己太正确了。我们追求的音乐终究不同——你要的是永恒的建筑,我要的是流动的河流。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路会再次交叉。
记得听地铁出口的音乐。
林野
程远站在酒店大堂,信纸在手中微微颤抖。他应该追去机场吗还是该尊重这个决定他的手机震动起来,是莱比锡音乐学院发来的邮件,询问他的最终决定。
窗外,柏林的天空湛蓝如洗,一架飞机划过天际,留下长长的尾迹云。程远望着那道逐渐消散的白线,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不朽——不是凝固在乐谱上的音符,而是两个灵魂在音乐中相遇时迸发的火花。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那个美国经纪人的电话。
三年后
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程远站在舞台中央鞠躬,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三年前,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会以独奏家的身份站在这里——莱比锡音乐学院的优等生,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客座钢琴家,评论家口中的新生代最具学术价值的古典演奏家。
但此刻,当第三轮掌声终于平息,程远独自走回休息室时,他感到的只有一种奇怪的麻木。他机械性地卸下演出服,换上常服,拒绝了后台酒会的邀请,从侧门溜了出去。
维也纳的秋夜微凉,程远竖起大衣领子,漫无目的地走在鹅卵石街道上。转过一个街角,一段熟悉的旋律飘进他的耳朵——电子小提琴改编的巴赫,混合着街头艺人特有的随性与精准。
程远的心跳漏了一拍。不可能是他。三年了,自从柏林那封告别信后,他们再没有任何联系。程远知道林野的巡演很成功,那张《地铁出口的施坦威》专辑甚至上了Billboard古典跨界排行榜。但他不应该在维也纳,不应该在今晚,不应该在程远刚刚完成一场完美却空洞的演出后出现。
脚步先于理智做出了决定。程远循着音乐声走去,在一个小型广场的喷泉边,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林野的头发比三年前长了些,在脑后扎成一个小揪,左耳上的耳钉换成了一个金色的小提琴形状。他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音乐中,脚边的琴盒里散落着硬币和纸币。
程远站在人群边缘,听着林野演奏他们曾经共同创作的那首《地铁出口的施坦威》。曲子有了新的改编,更加成熟,更加...孤独。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空中,围观者纷纷鼓掌。林野睁开眼睛,目光越过人群,直接锁定了程远。
时间仿佛静止了。林野的嘴角慢慢上扬,露出那个程远无比熟悉的、带着一丝挑衅的笑容。
嘿,钢琴家,林野的声音穿过稀落的人群,要来段即兴吗
程远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喷泉边的。等他回过神来,已经坐在了林野不知从哪变出来的折叠凳上,手指放在一台电子键盘上——显然,林野的街头演出装备升级了。
你什么时候来的维也纳程远低声问,手指试探性地按了几个键。
上周。林野调整着小提琴的电子输出,听说今晚金色大厅有场了不起的钢琴独奏会。
程远的手指在琴键上滑了一下,发出一个不和谐音:你去了
票卖光了。林野耸耸肩,不过我在外面听了转播。弹得很...完美。
完美。这个词像一根刺扎进程远心里。三年来,他追求的正是这种完美——无懈可击的技巧,精确到毫秒的节奏,完全忠实于原谱的表达。但不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