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我忘了...程远轻声说,我忘了音乐可以是这样子的。

    林野放下小提琴,走到窗前:在巡演最疯狂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我们在地铁口的那次即兴演出。没有合同,没有期待,只有...音乐。

    程远走到他身旁,两人一起看着窗外的维也纳夜景:我们当时太固执了,是不是你要绝对的自由,我要绝对的规则。

    年轻气盛。林野轻笑,不过现在,我想我明白了一点——最好的音乐既需要结构,也需要即兴。

    就像建筑需要蓝图,但也需要适应地形的灵活性。程远补充道。

    他们相视一笑,仿佛同时想到了什么。

    要不要再试一次程远问,不是巡演,不是商业专辑,就做我们想做的音乐。录一张真正属于我们的专辑

    林野的眼睛亮了起来:规则与自由的结合

    《不完美协奏曲》。程远说出了一个标题。

    接下来的五天,他们几乎足不出户。程远取消了所有约会,林野关掉了手机。他们创作、争论、修改、再创作。程远允许自己打破严格的古典规则,尝试即兴演奏;林野则开始欣赏某些音乐结构的必要性。有时他们会为一个小节争吵数小时,有时又会因为一个偶然的和声发现而相视大笑。

    第六天早晨,当他们完成最后一首曲子的混音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钢琴上。程远按下播放键,整张专辑从头播放。四十三分钟后,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房间里一片寂静。

    这...林野寻找着词汇,这完全不会大卖。

    程远笑了:但这是真实的。

    比我们三年前做的更好。

    因为我们不再试图证明什么了。程远说,不再试图证明你是对的,或者我是对的。

    林野拿起小提琴:要听听我的想法吗

    不等回答,他开始演奏一段全新的旋律——欢快、自由,却又遵循着清晰的音乐结构。程远立刻加入,钢琴与小提琴再次开始对话,仿佛这三年分离从未存在。

    一个月后,《不完美协奏曲》在一个小型独立厂牌下发行。没有大规模宣传,没有商业炒作,但那些真正聆听的音乐评论家们为之疯狂。《纽约时报》称其为古典与电子、规则与自由的完美平衡;《留声机》杂志赞扬它重新定义了跨界音乐的可能性。

    最令人意外的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打来电话,邀请他们以双人组合的形式在金色大厅举办一场特别音乐会。

    演出当晚,金色大厅座无虚席。程远穿着深蓝色西装,林野则是黑色衬衫配金色领带——与三年前在柏林如出一辙,只是这次,他左耳的金色小提琴耳钉与程远袖口的金色袖扣微妙地呼应着。

    当他们演奏专辑中的主打曲目时,观众席中有人开始轻声跟唱——这首歌的旋律不知何时已经传遍维也纳的街头巷尾。程远看着身旁全神贯注演奏的林野,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一直寻找的音乐——不是完美的技巧展示,而是能够触动人心的真实表达。

    演出结束后,在如雷的掌声中,他们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拿起便携式电子键盘和小提琴,他们走出金色大厅,来到维也纳的街头,为没能买到票的乐迷们即兴演出。人群越聚越多,有人跳舞,有人流泪,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连接每个人的纽带。

    深夜,当最后一位听众也离去,程远和林野坐在斯蒂芬大教堂前的台阶上,分享着一瓶红酒。

    所以,林野仰头看着星空,接下来呢更多的音乐厅更多的街头演出

    程远思考了一会儿:都有,我想。音乐厅给了音乐尊重,街头给了它生命。我们需要两者。

    林野微笑着点头:平衡。不像三年前那么极端了,嗯

    成长的好处。程远举起酒杯,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地铁出口的施坦威简介 >地铁出口的施坦威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