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文化说得一文不值,极尽谄媚地迎合外媒口味。

    报道一出,在国外某些别有用心的圈子里,李福祖竟成了名人。可在国内,稍有理智之人都对他嗤之以鼻。然而,仍有一小撮不明事理、崇洋媚外之徒,觉得他能被外媒报道,必定有过人之处,对他愈发追捧。

    但纸糊的高楼终究经不住风雨。随着国内文化监管力度加强,相关部门开始彻查李福祖这类靠歪曲文化、制造混乱博眼球的行为。他的那些虚假代言、违规商业活动纷纷被叫停,出版社也被责令收回那本荒谬的国学著作。

    李福祖瞬间从云端跌落谷底,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利益群体作鸟兽散。那些盲目追捧他的粉丝,见他失势,也转而对他恶语相向。他试图辩解,却发现无人再愿意听他狡辩。

    此时的李福祖,独自蜷缩在那曾经用来拍摄荒诞视频的破落小院里,望着满院狼藉,回想自己一路的辉煌与落魄,心中五味杂陈。他终于明白,靠投机取巧、歪曲文化换来的名利,不过是一场虚幻泡影,而他自己,在这场闹剧里,不仅沦为众人笑柄,更成了文化蛀虫,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只是醒悟之时,已然太晚太晚。

    在那破落小院中,李福祖虽已跌落神坛,却仍心有不甘。他觉得自己不过是时运不济,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看着曾经拍摄闹剧视频的场地,他的脑海中又生出一个念头——

    转型成为所谓的文化评论家。

    李福祖找出一些过期的文化杂志,随意拼凑了些当下流行的文化热点话题,便开始在一些小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评论文章。文章依旧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逻辑混乱、观点偏激,不是对优秀文化作品无端指责,就是对低俗文化现象盲目吹捧。

    然而,经过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大众对他已心生警惕,他的文章鲜有人问津。可李福祖不死心,他花钱雇了一些水军,在文章下刷评论,制造出一种自己言论很受欢迎的假象。

    为了重新获得关注,李福祖还故意挑起争端。他公开点名批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对其作品进行恶意诋毁。这一举动终于又引起了一些波澜,一部分人愤怒于他的无礼和无知,纷纷站出来指责他;而另一部分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却在一旁煽风点火,将这场闹剧越闹越大。

    面对众人的指责,李福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在网络上与他人展开激烈骂战。他言辞粗俗,毫无底线,完全一副泼皮无赖的模样。这场骂战持续了一段时间,让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

    但大众的耐心终究是有限的,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他的闹剧逐渐失去兴趣。李福祖在这场自导自演的戏码中,彻底耗尽了最后一丝人气。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无论再怎么折腾,都无法重回往日那虚假的辉煌。

    此时的李福祖,望着冷冷清清的网络页面,身边再也没有了曾经围绕着他的喧嚣与追捧。他孤独地坐在小院里,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却照不亮他那颗被名利熏染得漆黑的心。他的红途彻底终结,只留下一段被人唾弃的荒诞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反面谈资,警示着后来者莫要重蹈他的覆辙。

    在无人问津的落寞中,李福祖虽已山穷水尽,却还妄图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听闻有一些边缘的、靠制造噱头吸引流量的小型文化展会,便像溺水之人般急切地凑了过去。

    他自掏腰包,在展会上租了一个小小的角落,布置了一些所谓他文化成果的展板,无非是那些被批驳得体无完肤的国学新解片段,和一些他过往高光时刻的照片,企图营造出一种他依旧是文化界重要人物的假象。

    展会期间,寥寥无几的参观者路过他的展位,大多只是匆匆瞥一眼,便露出不屑的神情快步走开。偶有几个不明真相的路人驻足,听他唾沫横飞地吹嘘自己的成就,没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福祖的“红途”简介 >福祖的“红途”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