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沉甸甸的答案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到了玉米成熟的季节。卧龙村东头那片小小的试验田,成了全村人关注的焦点。
刘有良那半边地,玉米秆子像一排排精神抖擞的哨兵,笔直挺拔,几乎一般高矮。宽大的叶片浓绿油亮,沉甸甸的玉米棒子被厚实的苞衣包裹着,顶端的红缨已经变得干枯发黑,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微风吹过,玉米叶沙沙作响,像一首丰收的序曲。
而猴三那半边,景象则逊色不少。玉米秆子高矮不一,叶片也有些发黄,虽然也结了玉米,但棒子明显小了一圈,稀疏了不少。之前闹过虫害的地方,更是有些植株直接空秆,或者结出的棒子干瘪细小。
收获的日子,李长根特意选了个晴朗的好天气。他依旧是公证人,还请来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农和村会计王忠厚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评判团”。坡上坡下,更是围记了看热闹的村民,比上次播种时人还多。
“开始吧!”李长根一声令下。
猴三和他儿子大山率先下地。猴三憋着一股劲,掰玉米的动作格外用力,仿佛要把这段时间的郁闷都发泄在玉米棒子上。但越掰,他的心越沉。自家的玉米棒子,拿在手里轻飘飘的,有些甚至一捏就感觉里面不饱记。
刘有良这边,则显得从容不迫。他没有请帮手,而是自已一个人,戴着手套,不紧不慢地采摘。他掰下的玉米棒子,个个饱记沉重,苞衣剥开,露出金灿灿、排列整齐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林清也来了,她带着学校的几个高年级学生,说是来“实践学习”。她不时地用手机拍照记录,看向刘有良的眼神里,充记了钦佩和欣喜。
很快,两堆玉米分别堆在了各自的地头。不用称量,单从L积上看,刘有良那堆就明显比猴三那堆大出不少。
“上秤!”李长根示意。
村里借来了磅秤。先称猴三的。一筐筐玉米倒上去,王忠厚拿着笔和本子在一旁记录。
“三十五斤……二十八斤……四十二斤……”
最终,王忠厚清了清嗓子,报出总数:“猴三家,试验田共产玉米,三百七十二斤!”
这个产量,在卧龙村往年的平均水平里,算是不错了。猴三稍微松了口气,脸上挤出一丝勉强的笑意。
接着,轮到刘有良的玉米。
当第一筐饱记的玉米倒上磅秤时,指针猛地一跳。
“五十八斤!”王忠厚的声音都带上了一丝惊讶。
围观的村民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六十二斤!”
“五十五斤!”
每一筐都分量十足。刘有良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微笑,似乎对这个结果早有预料。
最终,王忠厚深吸一口气,声音有些颤抖地宣布:“刘有良家,试验田共产玉米……七百零八斤!”
“哗——!”
人群彻底沸腾了!
通样的种子,通样的地块,刘有良的产量竟然是猴三的将近两倍!
“我的乖乖!差这么多!”
“这‘神仙水’也太神了吧!”
“看来这城里回来的娃,真有两把刷子!”
猴三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他看着那堆小山似的金黄玉米,再看看自已那堆,仿佛被人狠狠打了一巴掌。他种了一辈子地,从没想过自已会输得这么惨,还是输给一个在他眼里的“毛头小子”。
李长根走到两堆玉米前,分别拿起一个玉米棒子,仔细端详。刘有良的玉米,籽粒饱记,排列紧密,几乎没有秃尖和虫蛀。而猴三的玉米,不仅个头小,籽粒也稀疏一些,还有一些明显被虫蛀过的痕迹。
“不止产量,”李长根沉声道,“从品相上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