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英台求学,邂逅山伯
东晋时期,上虞祝家庄宛如江南水乡的一颗璀璨明珠,青山环抱,绿水悠悠,田野间麦浪翻滚,稻香四溢。祝家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府邸气派非凡,飞檐翘角的楼阁错落有致,庭院中繁花似锦,尽显富贵与繁华。祝英台便诞生在这钟鼎之家,自幼聪慧伶俐,宛如春日绽放的花朵,不仅容貌出众,更有着一颗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心。她常常听闻杭州书院的盛名,那里汇聚了众多饱学之士,书香四溢,令她心生向往,渴望能在那里畅游知识的海洋。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如同枷锁,牢牢禁锢着女子的思想与行动。祝英台多次向父母表达自己求学的强烈愿望,换来的却是父母的坚决反对。祝父面色凝重,语气严肃地告诫她:英台,女子的本分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读书识字并非你该涉足之事,切莫再提。祝母则心疼地劝道:女儿啊,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咱们不能坏了规矩,还是安心准备你的嫁妆,日后寻个好人家才是正事。
但祝英台生性倔强,心中的渴望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无法轻易熄灭。她日夜思索,终于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女扮男装外出求学。经过精心准备,她乔装成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身着一袭淡蓝色的锦袍,袍角绣着精致的翠竹图案,寓意着高洁与坚韧;头戴黑色方巾,配上一枚温润的白玉簪子,显得气宇轩昂;手持一把素扇,扇面上题着一首婉约的诗词,更添几分儒雅气质。她瞒着家人,带着自幼相伴的书童,趁夜踏上了前往杭州的路途。
一路上,江南的美景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连绵的青山像是大地的绿衣,起伏有致;清澈的江水宛如流动的银带,波光粼粼。但祝英台一心想着即将开始的书院生活,无心欣赏这沿途的湖光山色。经过数日的舟车劳顿,她终于来到了心仪已久的杭州书院。
书院坐落在一片幽静的山林之中,四周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踏入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学子们在庭院中或吟诗作画,或激烈辩论,让祝英台感到无比兴奋。
在课堂上,祝英台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和敏锐的思维,总能对先生讲授的经史子集提出独特的见解。一次,先生讲解《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祝英台起身恭敬地说道:先生,学生以为,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如治理国家,不仅要学习前人的经验,更要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深入思考,方能找到长治久安之道。先生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说道:祝公子见解独到,果然不同凡响。同窗们也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对她刮目相看。
就在这时,她遇见了梁山伯。梁山伯出身贫寒,家中仅有几间简陋的茅屋,父母皆是勤劳朴实的农民,靠着辛勤耕耘,勉强维持生计,供他读书。尽管生活艰苦,但梁山伯勤奋好学,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诵读诗书,夜晚伴着孤灯,苦读到深夜。他气质儒雅,犹如山间的清风,为人忠厚善良,谦逊有礼,在同窗中颇受敬重。
两人初次相遇是在书院的藏书阁。祝英台正踮起脚尖,努力够着书架顶层一本珍贵的古籍,奈何身高有限,始终无法拿到。梁山伯恰好路过,看到她的窘迫,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兄台,我来帮你。说着,他轻松地取下那本书,递给祝英台。祝英台接过书,感激地说道:多谢兄台援手,不知兄台高姓大名梁山伯拱手回礼,温和地说:在下梁山伯,忝为书院学子,敢问兄台是两人互通姓名后,相谈甚欢,发现彼此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且见解颇为契合,当下便结为兄弟,从此形影不离。
此后,他们同窗共读,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课堂上,先生讲解诗词格律,从《诗经》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