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日选择的累积。无论在哪里,她始终是那个坚守医者仁心、追求公正与尊严的林晚晴。
明志,她微笑着问,如果我决定回去,你会怎么想
我会送你机场,然后继续我在这里的学业,顾明志毫不犹豫地回答,眼神坚定,你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就是每个人都应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
林晚晴感到一种深沉的欣慰和释然,仿佛心中某个紧绷已久的结终于松开。她伸手轻抚顾明志的肩膀:你已经不再需要我了,不是吗
作为医生,也许不再需要,顾明志真诚地说,但作为朋友,你永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理解了彼此。在这个瑞士的冬夜,两颗曾经迷失的心灵,各自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接下来的一周,林晚晴与顾明志全身心投入国际会议的准备。他们的演讲稿经过反复修改,力求既尊重科学事实,又富有人文关怀。同时,林晚晴也开始整理这半年来的研究资料,为可能的回归做准备。
会议当天,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伦理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基因技术的边界与伦理。
当林晚晴和顾明志走上讲台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她身着简洁的深蓝色套装,目光沉稳而坚定;他则穿着正式的西装,举止大方得体,完全看不出几个月前那个命悬一线的病人。
女士们,先生们,林晚晴开始她的演讲,声音清晰而有力,今天我站在这里,不仅作为一名医生,更是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讨论科技进步与人性尊严的平衡。
她简要介绍了镜像计划的公开部分,以及那些违背伦理的实验如何伤害了无辜的生命。然后,她将话筒交给顾明志。
我的名字是顾明志,他环视全场,语气平静而有力,按照传统定义,我是一个克隆体。但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拥有思想、情感和梦想的个体。
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从实验室中的编号到拥有真正名字的蜕变,从生命垂危到重获新生的历程。他的话语如同利剑,刺破了围绕克隆技术的神秘面纱,展现出其中赤裸裸的人性困境。
科技本身没有善恶,顾明志结论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以及是否愿意为每一个被创造的生命负责。
林晚晴重新接过话筒,介绍了他们共同起草的伦理公约核心原则:每一个生命,无论其起源,都应受到平等的尊重和保护。科学进步必须以保障人性尊严为前提,而非以牺牲少数人权利为代价。
演讲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经久不息。许多与会者眼含泪水,被这对医患搭档的故事深深触动。国际媒体争相报道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讲,《国际基因伦理与克隆人权利保障公约》也获得了广泛支持。
会议结束后的招待会上,格雷森教授兴奋地告诉林晚晴:你们的演讲将改变世界对克隆伦理的认知。委员会决定在日内瓦设立永久性的基因伦理研究中心,我们希望你能担任首席研究员。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的邀请,意味着稳定的职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林晚晴感激地微笑:谢谢您的信任,教授。但我需要一些时间考虑。
当然,格雷森了然地点头,无论你做什么决定,委员会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回到疗养院,林晚晴站在自己的房间里,环顾这半年来的栖息之所。窗外的雪景依旧如画,壁炉的火焰温暖而安静。她走向书桌,那里整齐地放着她的研究笔记、医学文献,还有陈明远寄来的木钥匙。
深夜,她拨通了陈明远的视频电话。屏幕另一端,他正在医院值夜班,看到她的来电,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晚晴,他的声音里带着惊喜,我看了你的演讲直播,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