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球,咬开那一口时,心里突然很踏实。

    我甚至试着重新浪费一点东西。

    比如煮红豆汤时多加了水,结果成了甜汤水;炒粉丝时放多了醋,酸得我打了三个喷嚏。那种弄错了的感觉让我快乐——它证明了我仍然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台完美运算的饮食机器。

    在这个乡间厨房,我认识了不少从系统中逃出来的人。

    邻居大壮是个前健美教练,曾经一天吃12个水煮蛋、三顿煎鸡胸,如今每天用猪油炸茄子,还在烤地瓜时背唐诗;楼上的姐姐是个营养师,却因厌食症休假来疗愈,喜欢在深夜蒸红薯配奶油冰淇淋,说那是对自己的温柔对话。

    我们吃饭时不会谈热量,也不谈摄入效率,只谈你今天心情好吗这道菜让我想起一个人。

    我开始学会按直觉吃——不是放纵,也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跟身体对话的方式。

    饿了,就吃。饱了,就停。想要,尝一口。不想要,等一等。

    我记得那天大雨滂沱,院子里的地上都是积水。我在厨房做蛋炒饭,窗外有狗在吠,我手忙脚乱地把蛋打到地上,刚想骂人,门外突然有人递来一把伞:你先别急,出来喝碗汤吧。

    我走出去,一碗咸菜豆腐汤热气腾腾,放在门口桌子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世界又接纳了我——不是因为我健康、轻盈、饮食结构完美,而是因为我还值得别人为我煮一碗汤。

    我开始重新记录食物。

    不是营养数据,而是情绪数据。

    今天煮了红豆饭,第一口想起了高三午饭后偷偷在阳台吃小麻花的我。

    做糖醋排骨失败了,酸得发苦,突然觉得自己也不够温柔。

    用朋友送的紫苏腌了黄瓜,放冰箱一晚,第二天早上吃,像是昨晚给自己留下的安慰。

    这些记录像一颗颗小石子,垒起我重新成为自己的小房子。

    我慢慢也开始接触过去疏远的科技。

    我不再拒绝营养咨询,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朋友的建议。不是命令,而是提醒。

    我也开始学着读食物标签,不再看它是该吃还是错吃,而是想:它能给我什么我现在需要它吗

    是的,我和科技和解了。

    但这次,我是带着人的感受去和解的。

    科技不该是奴役,也不该是解脱。科技是锤子,而生活是手艺。你不能因为有了锤子,就以为自己会造房子。

    生活不是最优解,它是最真诚的选择。

    又过了几个月,我偶然收到Evo-Diet公司寄来的回访邮件。

    邮件里说,他们上线了一个全新版本的共情饮食模块,可以结合用户饮食后情绪反应、心理满意度、自我认同指数等维度,为用户提供快乐饮食建议。

    我们一直在试图让健康不只是数据,而是体验。

    我没有第一时间关闭邮件,而是点进了他们提供的反馈问卷。

    里面有一道题让我驻足良久: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形容你理想的饮食状态,会是

    我想了好久,最后填了这么一句话:

    是吃一口食物的时候,我不会先想它有没有错,而是先想,它是不是我想要的。

    提交之后,我突然释怀。

    不是我输了,是我长大了。

    我知道,我曾经为了一份完美的饮食伤害过自己,为了健康压抑过人性;

    也知道我现在不会再被诱惑吞没,但也不会再被控制捆绑。

    我不再需要完美,我只需要**活着,并且感觉活着**。

    而活着,是要吃饭的。

    是吃热的饭、吃带油的菜、吃带有人情味的晚餐、吃带着记忆的夜宵、吃带着遗憾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基因完美饮食,丧失对食物的热爱简介 >基因完美饮食,丧失对食物的热爱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