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不是一个人在被科技饮食裹挟,我不是唯一一个吃得健康却不再快乐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正被精准营养、健康焦虑、体重指数、饮食顺从这些术语慢慢吞没了生活的诗意。

    但诗意并不来自完美的健康数据,而是生活的不完美本身。

    是吃多了火锅后拉肚子、是喝完奶茶牙疼、是红烧排骨太咸、是生日蛋糕腻得想吐但还是吃了第二块……这些真实的体验,才构成我们作为人的轮廓。

    我慢慢开始理解,基因饮食也不全错。

    它是工具,就像指南针、地图、天气预报。

    但不能用指南针决定你去哪家餐馆,也不能因为天气预报说有雨就一辈子不出门。

    我们要学会:科技可以协助我们活得更好,但不能替我们决定怎么生活。

    有一次我回访Evo-Diet的App,尝试不再抱怨它。我点开个人档案页面,系统问我:

    你是否愿意升级为‘Emotion-Sync’计划新增‘情绪与进食互动’追踪功能

    我毫不犹豫点了否。

    不是因为我排斥科技,而是我终于明白,有些东西,应该留给人性。

    比如——吃饭时的愧疚、冲动、满足、饥饿、想念、悲伤、回忆。

    这些混杂的、无法归类的、难以追踪的情绪,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在每一顿饭里去咀嚼的味道。

    有一天,我又去了那个社区厨房,教人做我爸的胡萝卜炒鸡蛋。

    我加了糖,加了酱油,还偷偷放了一点点酒。

    做完之后,有个小姑娘问我:你这样做,不太健康吧

    我笑了笑:那就少吃两口。但别少了那一口的记忆。

    她看着我,沉默了一下,说:你教得真好。感觉你不是来教‘吃的’,是来教‘怎么想起谁’的。

    我点点头,眼眶有点湿。

    吃,是记忆的孢子。每一口下去,都是一次找回某种爱的旅程。

    我终于知道,我没有失去对食物的热爱。

    我只是,走得太远,忘记了该怎么回头。

    第五章:舌尖上的自由

    我决定离开城市的时候,是在一个寻常的清晨。

    阳光穿过灰色窗帘的缝隙照进来,照在厨房台面上一只开封却没有吃完的黑芝麻包上。它瘪瘪的,边角干硬,内馅露出一点点。那是前一晚我在地铁口顺手买的,一时嘴馋,却又因为这不是我基因推荐列表里的早餐而放下。

    我盯着它发呆足足五分钟,直到鼻腔里突然钻进一股久违的甜香,那股味道把我拉回童年——奶奶从灶台端下蒸屉,用棉布一掀,那股熟芝麻热气扑面而来,我和表弟抢着吃,最后把手指也啃了半截。

    我突然明白,那只黑芝麻包并不只是面点,它是一扇门。

    一扇把我从被控制的生活里放出来的门。

    那天,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只带了几本写过食记的笔记本、一把奶奶留下的铁锅、两双旧筷子。然后我离开了这个城市,暂时告别了精致又克制的都市人生。

    我搬去郊外的一间合租农舍。

    那里没有健身房、没有碳排追踪APP、没有外卖,也没有Evo-Diet这种精准饮食方案在你脑海里敲锣打鼓地提醒你吃错了,太晚了,别吃。

    最初的生活并不舒适。

    厨房是共用的,切菜板上还留着昨天别人剁羊排的油花,水龙头滴答不停,门口总有不知名的野草种子跟着鞋底爬进屋子。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重新找回了一个人做饭给自己吃的能力。

    我第一次在没有参考摄入配比的情况下做了一个饭团,用咸菜末、米饭、煎蛋混合在一起捏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基因完美饮食,丧失对食物的热爱简介 >基因完美饮食,丧失对食物的热爱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