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疆哈密)

    十年后的沙尘暴在春分这天造访哈密。李凤霞趴在驿站的土墙上,看黄风卷着梭梭柴砸向窗棂,突然想起陈广林坟头那截生锈的凿子——去年清明去看时,已经被风沙磨成了扁平的铁片。

    她的小摊早被沙子埋了半截,晒干的沙枣在塑料袋里沙沙作响。塑料袋是王秀英去年寄来的,印着东北砖厂的旧logo,里面还塞着外孙女的作文:《我的外婆在戈壁》。字迹歪扭却工整,最后一句写着:老师说,戈壁的沙子能变成星星,所以外婆的眼睛里总有光。

    驼铃声在风沙中若隐若现。李凤霞摸出磨得发亮的红梅木片,十年前埋在沙丘下的另一半,此刻正躺在她枕头下的铁皮盒里——那是老汉送来的完整木片,陈广林用十年硬币换的。硬币早被她熔成了两枚戒指,一枚埋在他坟头,一枚戴在左手无名指,铜锈渗进皮肤,成了洗不掉的印记。

    李姨,信!驿站的小巴郎举着牛皮信封冲进屋,邮戳是东北林场。李凤霞撕信的手在抖,王秀英的字比十年前圆润:砖厂拆了,废墟里挖出个铁盒,装着你当年的照片……信纸中间夹着张老照片,二十岁的她抱着三个月大的王秀英,身后是林场的老榆树,树杈上挂着半串红辣椒。

    照片边角写着行小字,是外孙女的笔迹:妈妈说,这是外婆最美的时候。李凤霞摸着自己满是皱纹的脸,突然笑了——原来在时光的盐碱地里,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风沙掩埋,比如血脉里的牵念,比如刻在骨血里的红梅。

    沙尘暴过后,她带着铁皮盒去了陈广林的坟。沙丘已经移位,当年的乱葬岗成了梭梭林,唯有那截凿子还插在沙地里,刃口指向东北方向。她把完整的红梅木片埋在凿子旁,木片上的雪梅二字被风沙磨得发亮,像极了女儿百日照上的眼睛。

    回程时路过当年的土坯房遗址,如今只剩半截土墙,墙缝里卡着半张褪色的糖纸——是张寡妇的红纱巾碎片。李凤霞摸着墙面上若隐若现的刻痕,突然看清那不是生随死弃,而是被风沙侵蚀后,自然形成的归字。

    夏夜的驿站格外宁静。李凤霞坐在门口数星星,外孙女寄来的沙枣树苗在陶罐里抽出新芽。她摸着左手的铜戒指,想起陈广林说过的生死相随,原来真正的相随,不是肉体的捆绑,而是灵魂在时光里的彼此映照,像戈壁的沙与东北的雪,看似对立,却都藏着化不开的深情。

    深秋,她收到王秀英的包裹,里面是件新棉袄,袖口绣着红梅。附信写着:砖厂的地基用了戈壁的沙子,踩上去像踩着你的脚印。李凤霞穿上棉袄,针脚细密得看不见补丁,却在左胸位置摸到了硬壳——是当年她留给女儿的半张照片,如今被小心地塑了膜,贴在贴近心脏的地方。

    冬至那天,李凤霞带着沙枣树苗去了陈广林的坟。树苗的根须在沙地里扎得很深,像极了她当年在棉田薅草时的倔强。她对着沙丘喃喃自语:广林,外孙女会背《江雪》了,说里面的蓑衣,像你当年赶驴车穿的那件。

    雪粒子突然落下来,在梭梭林的枝桠上凝成冰晶。李凤霞看着远处的驼队,红纱巾在风雪中飘扬,恍惚又看见1998年的冬夜,陈广林背着她在东北的雪地里奔跑,雪地上的脚印深深浅浅,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

    时光最终把所有的爱恨都酿成了风沙。李凤霞知道,她和陈广林的十年,就像这戈壁的雪与东北的沙,看似永无交集,却在命运的长河里,共同堆砌成了生命最苍凉的底色。而那些未说出口的对不起与我愿意,终将随着梭梭林的年轮,在时光里慢慢舒展,成为比红梅更坚韧的存在。

    当第一颗星子亮起时,她摸出铁皮盒里的硬币,521枚,枚枚都刻着年份。硬币在掌心滚过热泪,最终被她撒向沙丘——就像撒下十年的光阴,让每一粒沙子都带着爱过的痕迹,在戈壁的风中,轻轻诉说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东北雪·戈壁霜简介 >东北雪·戈壁霜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