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第一章:初入军旅

    建兴十二年秋,汉寿亭的桂花开得稀薄。我蹲在溪涧边洗着阿娘留下的粗布衫,指尖划过衣摆上补了又补的针脚,忽然听见山道上传来杂乱的马蹄声。那年我十三岁,裤脚永远沾着采药时的泥渍,发间别着阿爹从祁山带回的野鸡毛——他说这是蜀军前锋营的记号,可惜等不到我认得军旗,他就永远留在了北方的雪山。

    马蹄声在三丈外顿住。我抬头看见一匹黑马,鞍鞯上的铜饰已磨得发亮,马上之人披着半旧的玄色战袍,右肩甲胄裂开道三寸长的口子,暗红血迹渗进亚麻里衣。他垂眸望我,眉峰如刀,却在看见我背篓里的药草时,眼底掠过一丝暖意:小友,可识得金疮药

    我没答话,只从篓底翻出晒干的地榆和白芨。阿娘临终前教过我,将这两味药研成粉,混着蜂蜜敷伤最是见效。那人下马时我才发现,他靴底嵌着半片残破的青铜甲片,边缘还带着缺口——像是被利刃砍断的。我叫姜维。他席地而坐,声音里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从沓中回来,遇上羌人劫道。

    我跪在他膝前处理伤口,指尖触到他小腿上交错的旧疤,比阿爹身上的更多、更狰狞。你阿爹是军中的他忽然问,目光落在我颈间晃动的剑穗上。那是阿爹用蜀锦编的,穗头绣着极小的汉字,边缘早已磨得发白。我点头,喉咙发紧:建兴九年殁在祁山,营里说他是为护粮车……

    姜维伸手按住我肩膀,掌心的老茧蹭得我生疼:你阿爹是好儿郎。若愿意,随我去军中吧,至少能吃饱饭。他说话时,身后的亲兵已牵着马靠近,我看见他们马鞍上捆着半卷残破的《六韬》,封皮上丞相二字隐约可辨——那是诸葛亮丞相留下的兵书。

    三日后,我背着阿娘缝的布包,跟着姜维的小队进了汉寿大营。营门的卫兵看见我时吹了声口哨:将军从哪儿捡的小崽子够得着枪杆么姜维反手就是一记刀柄敲在那人头盔上:他阿爹是前军屯长,再废话,让你去扛三个月军旗。

    夜里睡在大通铺上,身边的老兵陈叔教我打绳结:看见帐外那杆‘汉’字旗没当年丞相第一次北伐,这旗子插在街亭城头,被魏军砍了十七道口子,如今缝补的线还是从成都贵妇人的缎面上拆的。他说话时,我摸着腰间阿爹的旧剑——说是剑,其实更像柄断刀,连剑鞘都缺了半截。

    第二章:北伐前夜

    延熙十六年春,费祎大将军遇刺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伙房帮厨。面团刚揉到一半,就听见营外马蹄狂奔,接着是兵器相撞的巨响。陈叔拎着我躲到柴垛后,只见十余个甲士闯入中帐,为首者衣襟上染着血,正是姜维的亲卫。

    费大将军在汉寿亭饮宴时,被魏降将郭循刺杀!亲卫的声音带着哭腔,将军,现在朝中……姜维的怒吼震得帐顶灰簌簌落下:召集各营司马,半个时辰后升帐!他掀帘而出时,我看见他腰间佩着那柄断剑,剑穗上的汉字在晨光中格外刺眼。

    中军帐里挤满了人,烛火将众人的影子投在帐壁上,像一群举着刀的修罗。费公常言‘吾等不如丞相远矣’,姜维的手指按在挂在帐中的雍凉地图上,指甲几乎掐进牛皮,可丞相若在,岂会让这大好河山拱手让人如今陇右守备空虚,正是西进良机!

    下辨护军夏侯霸突然起身,铠甲相撞发出清响:将军,粮草怎么办去年秋收遇雹灾,成都府只拨了三个月军粮。帐中顿时安静,有人低头用刀柄划地,有人望着烛火叹气。姜维却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重重拍在案上:这是我连夜写的《平羌策》,若能收服陇西羌人,便可借道补充粮草。

    我躲在帐角磨药,听见这话手一抖,药杵差点砸到脚。去年跟着陈叔去羌地换盐,我见过那些头戴羊角冠的汉子,腰间佩着比人还高的弯刀,眼神比狼还凶。将军,羌人反复无常……不知谁小声说了句。姜维忽然拔剑,剑光映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云川记蜀简介 >云川记蜀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