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章
    未央宫前殿的金砖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块都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在晨光中连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十五岁的刘彻跪坐在雕有盘龙纹饰的玉座上,指尖轻轻摩挲着扶手上细腻的龙鳞纹路。这触感让他想起咸阳宫中那把玄色龙椅——同样的纹路,不同的材质。

    登基大典的繁琐礼仪刚刚结束,这具年轻的身体还不太适应长达三个时辰的站立与叩拜。刘彻能感觉到小腿肌肉在轻微抽搐,后背的礼服已被汗水浸透,黏腻地贴在皮肤上。但寄居在这具身体里的灵魂却异常清醒——那是已经历经两世轮回的秦始皇嬴政。

    "陛下,窦太皇太后命人送来《道德经》新抄本。"侍中躬身上前,双手捧着一卷用紫色丝带系着的竹简,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了这位少年天子的思绪。侍中的额头几乎触地,宽大的衣袖在殿前的金砖上铺展如翼。

    刘彻(始皇)接过竹简,指尖触到丝带的瞬间,一丝不易察觉的厌恶从眼底掠过。紫色,本应是帝王的专属,如今却被一个老太婆随意使用。他随手展开竹简看了两眼便合上。竹简上工整的汉隶记载着"道可道,非常道"的黄老之言,与当年李斯所献的小篆版已有不同。

    "回复太皇太后,孙儿定当潜心研习黄老之道。"他刻意在声音里加入几分孺慕之情,嘴角却在不被人察觉的角度浮现一丝冷笑。这笑容转瞬即逝,却被站在殿柱阴影下的一个老宦官尽收眼底。老宦官浑浊的眼珠微微转动,随即又恢复低眉顺目的模样。

    窦太后——他的"祖母",先帝的皇后,如今大汉真正的掌权者。这位崇尚"无为而治"的老妇人,绝不会允许少年天子推行任何激进改革。刘彻(始皇)的目光扫过殿中垂首肃立的群臣,他们大多都是窦太后安插的眼线。丞相卫绾、御史大夫直不疑、郎中令王臧...这些面孔背后,是盘根错节的黄老学派势力。

    "无妨。"他低声自语,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朕等得起。当年在赵国为质时,比这更难熬的日子都过来了。"记忆中的画面浮现——邯郸城寒冷的冬夜,八岁的嬴政蜷缩在漏风的偏殿里,数着手指计算归秦的日期。

    起身走向殿侧的屏风时,刘彻(始皇)感到这具年轻身体的活力——与秦始皇晚年病痛缠身、赵高那具宦官之躯相比,这种健康的感觉令人愉悦。他故意放慢脚步,感受着膝盖弯曲时的柔韧,脚掌踏在金砖上的坚实触感。这具身体就像一匹未经驯服的骏马,充满无限可能。

    屏风上是一幅丝帛绘制的疆域图,虽然粗糙简陋,不及当年咸阳宫中那幅镶嵌着珍珠宝石的青铜地图万一,但山川河流、郡国分野倒也清晰。刘彻(始皇)的手指划过南方,停在长沙国与南越交界处——这里本该是秦朝的象郡。当他的手指划过北方边境时,一阵刺痛感突然从指尖传来,仿佛被无形的刀刃割伤。

    匈奴。这个名词在始皇记忆里激起涟漪。当年蒙恬北逐匈奴七百里,修筑长城,却因他的突然病逝而功亏一篑。如今匈奴再次猖獗,甚至要求汉朝以公主和亲。刘彻(始皇)的指甲不自觉地陷入掌心,留下一排月牙形的红痕。

    "陛下,平阳公主求见。"宦官的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那尖细的嗓音让刘彻(始皇)想起赵高,一阵恶寒顺着脊背爬上来。

    "宣。"刘彻(始皇)迅速调整表情,回到玉座上。他整了整衣冠,将刚才那一瞬间的暴戾完美掩藏。

    平阳公主——他的同母姐姐刘娉迈着轻快的步伐入殿,裙裾上的玉佩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她身后跟着一队乐师和十余名身着彩衣的歌女,殿内顿时弥漫开淡淡的脂粉香气。刘娉行礼时眼角含笑,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听闻陛下近日劳累,阿姊特地带了些歌舞助兴。"说罢拍了拍手,乐师们立刻奏起轻柔的楚调。

    刘彻(始皇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千古一魂,始皇的永恒王朝简介 >千古一魂,始皇的永恒王朝目录 >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