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生举手提问:方博士,您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工程师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是立身之本。其次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传统,突破技术瓶颈。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明白自己的技术是为了什么,为了谁。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技术人员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技术的社会作用。我继续说道,我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有温度的工程师,用技术服务社会,用创新改变世界。
讲座结束后,很多学生围过来继续交流。其中一个女学生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方博士,我叫李小雨,是土木工程系大三的学生。她自我介绍道,听了您的讲座,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建筑抗震研究的决心。
李小雨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什么。经过交流,我才知道她就是多年前我在那个贫困地区学校遇到的那个小女孩。当年那个天真的孩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优秀的大学生。
真是太巧了!当年你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帮助别人,现在真的做到了。我激动地说。
是您当年的话启发了我。李小雨眼中闪着光芒,我要像您一样,用技术保护更多人的安全。
看着这个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我看到了事业传承的希望。从张明明到李小雨,从一个救援现场到另一个救援现场,这种精神传承比任何技术成果都更珍贵。
如果你愿意,毕业后可以到我们研究院工作。我们需要像你这样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我向她发出邀请。
真的吗太好了!李小雨兴奋得跳了起来,就像多年前的张明明一样。
离开学校前,我又去了一趟当年的图书馆。那里依然是学生们复习的地方,只是一切都更现代化了。
我找到了当年坐过的那个位置,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十七年前,我在这里学习结构力学,为期末考试发愁;十七年后,我已经在这个领域做出了一些贡献,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学习的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起了这句古话。学习确实是一辈子的事,无论走到哪一步,都不能停止学习和思考。
回到北京后,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基础研究中。虽然我们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工程需求和不断提高的安全标准,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在研究院的月度例会上,我问技术团队。
主要有三个方向。技术总监回答道,第一是超大跨度建筑的抗震控制,传统技术已经接近极限;第二是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需要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第三是极端环境下的建筑安全保障,比如高海拔、高寒地区的特殊要求。
这些确实都是前沿的技术挑战。每一个方向都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
我们要有耐心,做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我对团队说,可能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成果,但这些成果将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加强基础研究能力,我们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我们还设立了建筑安全技术前沿基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基础研究项目。
同时,我也开始更多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2025年下半年,我被选为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主席,这是中国学者首次担任这一职务。
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代表了中国在建筑抗震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在就职演讲中,我这样说道。
作为学会主席,我推动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建筑安全技术共享平台的建设。这个平台将整合全世界的建筑安全技术资源,为各国的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