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界,安全属于全人类。这个理念得到了各国同行的广泛认同。

    平台正式上线时,已经有5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机构参与,共享了数万项技术成果。这成为全球建筑安全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

    2025年年底,我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研发的人工智能抗震设计系统通过了最终测试,准备正式发布。

    这个系统历时三年开发,融合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专家系统等多项前沿技术。它能够根据输入的地震参数、建筑类型、材料性能等信息,自动生成最优的抗震设计方案。

    这个系统将彻底改变建筑抗震设计的模式。项目负责人兴奋地说,原来需要高级工程师几天完成的设计,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而且精度更高。

    更重要的是,这个系统是完全免费开放的。任何工程师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不需要购买昂贵的软件或设备。

    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世界的工程师都能享受到先进技术的便利。我在系统发布会上说,特别是那些欠发达地区的工程师,他们更需要技术支持。

    系统发布后的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短短三个月时间,就有100多个国家的工程师注册使用,完成了数万个设计项目。

    这个系统太好用了!一位来自非洲的工程师在用户反馈中写道,我们以前做抗震设计很困难,现在有了这个工具,效率提高了十倍。

    看到这些反馈,我深深感到欣慰。技术的价值就在于服务更多的人,解决更多的问题。

    新年前夕,我在研究院组织了一次特殊的活动:邀请汶川地震的亲历者、救援人员、重建者,以及多年来从事建筑抗震工作的专家学者,一起回顾这十七年来的发展历程。

    十七年前的那场地震,带给我们巨大的痛苦,但也催生了技术进步的动力。我在活动上说,今天,我们的抗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保护着千千万万人的安全。

    张明明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现在已经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负责多个重要项目。看着他自信专业的样子,我想起了十七年前那个在废墟中惊恐的小男孩。

    如果当年没有遇到您,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张明明在活动上深情地说,但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快乐和充实。

    活动上,我们还发起了建筑安全技术传承计划,旨在培养更多年轻的技术人才,确保这个事业能够薪火相传。

    技术可以传承,精神更要传承。我在计划启动仪式上说,我们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理解工程师的使命,承担起保护生命安全的责任。

    活动结束时,已经是深夜。我独自留在会议室里,看着墙上挂着的那张汶川地震纪念照片。那是十七年前我在废墟现场拍摄的,记录了当时的惨烈和悲壮。

    十七年过去了,废墟早已变成了美丽的新城,痛苦早已化作了前进的动力。但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的生命,那些在废墟中传出的呼救声,那些在灾难中表现出的人性光辉,永远不会被忘记。

    正是这些记忆,支撑着我在建筑安全这条路上走了十七年,也将继续支撑着我走下去。

    我掏出手机,给远在汶川的一位老朋友发了条短信:明天就是新年了,祝福汶川,祝福所有关心建筑安全的人们。让我们继续努力,用技术守护生命,用创新改变世界。

    很快收到回复:新年快乐!感谢您这么多年的坚持和贡献。相信在您的带领下,建筑安全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放下手机,我望向窗外的万家灯火。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都渴望安全和幸福。而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技术为这些家庭筑起安全的屏障。

    这个使命没有终点,这条道路没有尽头。只要地震还威胁着人类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地震那年,我背起了整个村子简介 >地震那年,我背起了整个村子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