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援人员!我大声喊道。
寂静中,传来了微弱的回应声:这里...这里有人...
我循着声音找过去,在一个由课桌支撑形成的三角空间里,发现了一个大概七八岁的小男孩。他的腿被压在课桌下面,脸色苍白,显然已经被困了很长时间。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我一边检查他的伤势,一边安慰道。
我叫...叫张明明。叔叔,我是不是要死了小男孩的声音很虚弱。
不会的,叔叔来救你了。你很勇敢,再坚持一下。我通过对讲机向外面汇报情况。
经过简单的检查,小男孩除了腿部受伤和脱水外,没有生命危险。但要把他救出来,必须先移开压着他的课桌。
这是个技术活。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周围结构的二次坍塌。我仔细观察着周围的支撑情况,在心里计算着力学参数。
十分钟后,我确定了救援方案。先用千斤顶顶住课桌,然后慢慢将小男孩拖出来。
明明,我现在要救你出来,可能会有点疼,你要忍着点。
嗯,我不怕疼。小男孩点点头。
救援过程异常顺利。当我抱着张明明爬出废墟的时候,外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太好了!孩子得救了!
小方,你真棒!
林小雨第一时间接过孩子,进行紧急救治。小男孩虽然虚弱,但生命体征稳定,已经脱离了危险。
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种感觉比考试得满分、比获得奖学金还要强烈千倍。
但我也深深意识到,这次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运气。如果废墟结构再复杂一点,如果坍塌再严重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我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
志强,你还好吧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的情况,很担心你。妈妈的声音透着关切。
我很好,妈,您放心。
什么时候回来学校那边的课程怎么办爸爸问道。
我沉默了一会儿:爸,我可能还要在这里待一段时间。这里太需要人手了,而且我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
孩子,我们理解你的想法。但你也要保护好自己,别让家里人担心。
挂了电话,我走出帐篷,看着满天的星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在这个特殊的地方,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有责任让建筑更安全;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有责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责任为同胞的安危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场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包括我。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章
在灾区的第十天,我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方志强,有你的电话。负责通讯的志愿者小李把卫星电话递给我。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男子的声音:您好,请问是方志强同学吗我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陈教授。
我愣了一下:您好,陈教授。
我是通过王工程师了解到你的情况的。听说你在救援中表现出色,对建筑结构有很深的理解。我想邀请你参加我们的一个紧急项目。
什么项目
我们正在组织专家团队,对这次地震中垮塌和受损的建筑进行技术分析,为今后的抗震设防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我们需要有实地经验的年轻人参与。
这个消息让我既兴奋又紧张。能够参与这样的项目,对一个本科生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同时我也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
陈教授,我只是个本科生,真的能胜任这个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