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思。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土木工程学生,我能为提高建筑安全做些什么
第五天,专业的国际救援队到了,我们这些学生志愿者被安排到后勤组织工作。虽然不能再直接参与救援,但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我看到了国外先进的生命探测设备,学会了废墟搜救的基本技巧,更重要的是,我见证了什么叫做众志成城。
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志愿者、医护人员,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这里:救人。
在帐篷医院里,我遇到了一个叫林小雨的护士。她是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比我大两岁,负责伤员的救治工作。
你就是那个川大的学生听说你帮忙救了好多人。她给我递过来一杯热水。
应该做的。您才辛苦,这几天几乎没怎么休息过吧
林小雨笑了笑,但眼中的疲惫掩饰不住:习惯了。医护人员就是这样,哪里有伤员就往哪里去。
您怎么想到当护士的
初中的时候生过一场大病,是医护人员救了我。从那时候就想,长大了也要救治别人。林小雨眼中闪着光芒,你呢为什么学土木工程
我想了想:小时候特别喜欢搭积木,觉得能建造房子很神奇。后来才知道,建筑不只是遮风挡雨,更重要的是保护人们的安全。
看来我们都是被救人这个目标吸引的呢。林小雨笑道。
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外面传来了一阵骚动。
快!这里又发现生命迹象了!
我和林小雨立即跑了出去。原来是在距离我们不远的一所小学废墟里,搜救犬发现了异常。
看着那所完全垮塌的教学楼,我的心沉了下去。根据建筑结构来判断,这是典型的预制板结构,抗震性能极差。在这种强震下,幸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搜救犬的反应不会错,里面确实有生命。
我去看看情况。我快步向废墟走去。
小心点!林小雨在后面喊道。
废墟现场已经聚集了很多救援人员。通过仪器检测,确认在废墟深处有微弱的心跳声,但要想挖通救援通道,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
时间太长了,里面的人坚持不了那么久。现场指挥员神情凝重。
我在废墟周围转了一圈,观察着垮塌的情况。突然,我注意到废墟东侧有一个很小的缝隙,大概只有成人肩膀宽度。
这里!这个缝隙可能直接通到里面!我大声喊道。
救援人员聚了过来,用手电筒照着缝隙往里看。
确实能看到里面的空间,但这个通道太小了,大人根本进不去。
我可以。我毫不犹豫地说道。
太危险了,这些废墟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坍塌。指挥员拒绝了我的提议。
但这是目前唯一能够快速接触到幸存者的办法。我坚持道,我学过结构分析,可以判断哪些位置相对安全。
经过激烈的讨论,救援队最终同意了我的方案。但条件是必须做好安全防护,身上绑着安全绳,保持通讯联络。
我换上专业的救援服,戴上头盔和头灯,腰间绑着对讲机和急救包。在众人的注视下,我爬进了那个狭窄的缝隙。
废墟内部一片漆黑,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和混凝土的味道。我用头灯照着前方,小心翼翼地向里爬行。
通道比想象中还要狭窄,有些地方只能侧着身子才能通过。头顶和两侧的钢筋不时刮到救援服,发出刺耳的声音。
爬了大概二十分钟,我终于看到了一个相对开阔的空间。这里应该原本是一间教室,现在被垮塌的预制板分割成几个小区域。
有人吗我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