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整理父亲遗物时,我发现一张1968年泛黄的船票。
照片里的陌生女子笑靥如花,背面写着此去各山海。
邻居周叔说:那是你爸等了一辈子的人。
我找到疗养院里垂暮的她,她摩挲着船票边缘:当年码头,我们各自有放不下的难处。
他怨我吗她问得小心翼翼。
父亲临终只说,不怨了。
她泪落在那句此去各山海上,将船票放进我掌心:还给他吧。
我把船票夹进父亲翻烂的书里,那句被反复划线的句子是: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雨水淅淅沥沥敲打着阁楼的窗子,声音沉闷而固执,像某个挥之不去的念头。空气里弥漫着灰尘、旧木料和岁月共同发酵的酸腐气息,沉甸甸地压下来。我蹲在堆积如山的旧物中间,如同沉没在时间幽暗的河底。父亲的遗物沉默地堆积着,纸箱散乱,像一堆尚未封口的坟墓。衣物早已被时光染上枯黄,书籍的边角卷起,散发出潮湿的霉味。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吸入一口细碎的过往,呛得喉咙发紧。
我机械地挪动着箱子,指尖拂过冰冷的尘埃,拂过那些早已失去光泽的物件。一个压在最底下的铁皮饼干盒,在挪开一堆旧报纸时突兀地露出来一角。盒子上红漆斑驳,印着模糊不清的牡丹花纹,沉甸甸的,带着金属特有的凉意。盒盖紧得有些异样,像是被某种决心或者遗忘死死焊住了。我用发僵的指头费力撬开,盒盖弹开时发出一声沉闷的叹息。
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一张纸片和一张照片,孤零零地躺在盒底。
我拈起那张纸片。纸张泛黄发脆,仿佛一碰就要碎成齑粉。上面是褪色的蓝墨水印字,依稀可辨:重庆—上海,1968.10.17。一张船票。一个凝固在纸上的启航时刻。指尖拂过那个日期,粗糙的纸面像砂纸一样磨着皮肤,六十年前的航程,无声无息,却在此刻沉甸甸地压入掌心。它躺在这里,被父亲收得如此之深,深过所有他带在身边、日日可见的旧物。这张薄纸,究竟承载了什么重量,值得他这样藏匿
目光落在船票旁边那张小小的黑白照片上。一个年轻女子,穿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素色碎花上衣,梳着两条粗黑的麻花辫,垂在肩前。她对着镜头,笑靥如花,眼睛弯弯的,像盛着两泓清澈的溪水。那笑容有种穿透时光的纯粹和光亮,毫无保留地绽放着,仿佛能驱散这阁楼里所有的阴翳与尘埃。照片的边缘已经磨损,显出主人无数次摩挲的痕迹。
我下意识地将照片翻过来。背面,一行纤细而工整的钢笔小字,墨水也早已褪成了浅褐色,却依旧清晰,一笔一划,力透纸背:
此去各山海。
短短五个字,像五根冰冷的针,瞬间刺入心口。没有落款,没有称谓,只有这五个字,悬停在泛黄的相纸背面,像一个没有说完的故事的开篇,一个早已凝固的句点。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猛地涌上鼻腔,堵得呼吸不畅。那年轻女子灿烂的笑容,和这五个决绝又隐忍的字,在眼前反复交叠、撕裂。父亲最后那些混沌日子里,反复嗫嚅的不怨了……不怨了……
此刻像潮水般涌回耳边,带着临终前气息的微弱和执拗,与眼前这行字、这张船票、这张笑脸,猝不及防地撞在一起,撞得我胸口发闷,指尖冰凉。
窗外,雨声似乎更急了。
巷口那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咖啡馆,门楣低矮,木头门框被经年的手和湿气浸润得油亮发黑。推门进去,一股浓郁深沉的咖啡香、旧书卷气和木头陈年的气息扑面而来,温厚地裹住人。周叔坐在柜台后,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像一尊沉静的雕像。他身后那面墙,是密密麻麻的旧书,沉默地见证着流年。
我走过去,把那张小小的黑白照片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