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次数,再把相似工序的布料集中加工,效率能提高至少40%。
女工们将信将疑,但在阮软的示范和坚持下,新方法很快见效。三天后,三班组的产量不仅没落后,反而领先其他班组一大截。
阮软,厂长叫你去办公室!周五下午,车间主任刘大山不情不愿地通知她,脸色阴沉得像抹了锅底灰。
厂长办公室宽敞明亮,墙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阮软刚进门就愣住了——季远坐在会客区的沙发上,面前摊开着几份文件。
小阮来了,坐。张厂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纺织人,笑容和蔼,听说你们班组搞了个花色排序工作法
阮软点点头,简明扼要地解释了原理。说话时,她能感觉到季远的目光一直落在她身上,那视线如有实质,让她耳根微微发热。
不错,很有创新精神。张厂长赞许道,正好有个事想跟你商量——厂里准备引进一批德国设备,需要有人参与前期准备工作。季工推荐了你。
阮软惊讶地看向季远,后者轻咳一声,语气公事公办:你英语不错,又有机械基础,适合协助翻译技术资料。
我...英语一般...阮软下意识谦虚。
比赛时你准确读出了机器上的英文警示。季远指出,而且你床头那本《机械原理》是英文原版。
阮软心头一跳——他怎么会知道她床头有什么书
就这么定了。张厂长一锤定音,下周一你去技术科报到,配合季工工作。三班组暂时由王丽娟负责。
走出厂长办公室,阮软鼓起勇气叫住季远:季工,谢谢您推荐我。
季远停下脚步,转身时夕阳正好透过走廊窗户洒在他侧脸上,勾勒出完美的轮廓线:不必谢我。他顿了顿,你值得这个机会。
他的语气依然平淡,但眼神却柔和了许多,阮软仿佛在那双深邃的眼睛里看到了欣赏...甚至更多她不敢确认的东西。
周末回家,阮玲已经出院,活蹦乱跳得像没事人一样。阮母做了一桌好菜,连平时舍不得买的大鲤鱼都炖上了。
妈,这鱼...
你爸升职了!阮母喜滋滋地说,车间副主任,工资涨了三十块呢!
阮父不好意思地挠头:多亏软软提醒我注意那个职业病防治,厂里领导觉得我有安全意识...
看着父母的笑脸,阮软心里暖暖的。这一世,她终于开始改变家人的命运了。
周一早晨,阮软换上最整洁的工装,把头发仔细地盘成发髻,还抹了点淡淡的雪花膏。技术科在厂办二楼,窗明几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公桌——和嘈杂的车间简直是两个世界。
你的位置在这儿。季远指着一张靠窗的桌子,旁边就是他的办公区,先熟悉这些资料。
一整天,阮软都沉浸在技术手册的海洋里。季远工作起来极其专注,除了必要的交流几乎不说话。但每当她遇到不懂的术语皱眉时,他总能适时地递过来一本专业词典或主动解释,仿佛脑后长了眼睛。
下班铃响后,技术科的人陆续离开,阮软却沉浸在一份电路图中没注意时间。等她抬头,窗外已是暮色四合,办公室里只剩下她和还在伏案工作的季远。
这么晚了她慌忙收拾文件,季工,您还不走吗
季远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这份安装说明明天要用,我今晚必须完成。他顿了顿,你先回去吧。
阮软犹豫了一下:我帮您一起做吧,两个人快些。
季远似乎想拒绝,但最终点了点头。夜晚的办公室格外安静,只有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不知过了多久,阮软感到肩上一沉——季远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给她披上了一件外套。
空调冷。他简短地解释,回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