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中世纪掷弹兵
部队?
冯道夫想了想,摇头。
标枪破盾所需的力量这些半大孩子还不达标,而且火力密度低下,助跑掷枪这个动作会降低阵列密集性,作为辅兵反而会影响抗线的成年军团的盾墙。
弩兵太麻烦。
作为一个骑砍爱好者,平日里刷一刷弓弩制作视频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所以冯道夫很清楚,想要批量的生产合格军弩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有多大。
北欧房天气没不列颠那么潮湿,但因为要经常出海,肯定是不能使用怕潮的复合。
新式粘合剂也没有用,亚麻甲可以凑合,复合弓可不行,哪怕现代的技术,也没有多少人敢拿复合弓玩水——心疼。
所以最实用的就是钢弩,只要高炉立起来,再迭代几个炉子就能达到吨级产量,供应军团都够。
问题是现在缺操作高炉的合格工人。
匆匆忙忙上马太容易出意外,冶炼业的意外还都是非死即伤,还是成片成片的那种,好不容易培养的团队又要重来。
为了员工安全,为了不打击信徒士气,冯道夫计划是先搭建一个紧凑版高炉,认认真真的从基础开始培养。
部队规模小,等紧凑版高炉运作,人员培养起来,产量足够供应,这大概要个几个月时间。
但刚刚培养的人手只够操作一个高炉,后续加工钢弩的人手又不够了。
“人啊,工业发展技术重要,但合格工人也重要啊。”
钢弩制作需要技工,批量制作箭支也需要技工。
盾墙的缺点都知道,但能利用的却很少,这就是因为箭支太贵了。
按冯道夫以前看过的一张中世纪物价表,14世纪的英长弓手所使用的一打箭头就要6便士,一打优质箭支是15便士——一打等于12支箭。
换算成诺斯物价,考虑到诺斯的木工成本,一打优质箭支也差不多要15枚银币,三打就能换一个优质的斯拉夫女奴,简直贵的离谱。
就算是老家的生产力,一支军用箭在宋代也要70文,能买5.3公斤的米。
一打箭支都快够一两银子了,普通大头兵卖命的军饷也就这种程度。
军用箭的价格上,东西方倒是出奇的相似,都是要几天饭钱才能够一支好箭。
射出去的不是箭,是一电饭锅的大米饭啊!
玩的哪里是箭雨,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大米砸人啊!
还好,作为一个骑砍爱好者,平日里刷一刷箭支制作视频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原理真的很简单,就跟削铅笔和拉丝板差不多。
前面是刀口,电钻顶着木条尾端。
手发力,把木条往刀口处用力顶,等木条通过了刀口,基本就已经是箭支形状,后续微调一下就行,比自己慢慢调整快多了。
电钻可以用手摇式钻机,他给童工的工具就有这个,性能也许没顺着木头纹理调整的强,胜在能批量生产。
但问题是......
“我费那么大劲折腾,可能还不如搞燃烧弹投掷兵来的好。”
冯道夫只是吐槽。
但下一秒,他的眼睛就睁大了。
好像......可刑啊!
燃烧瓶技术不难。
用陶罐装着干馏出的木焦油和丙酮,里面加入了一点植物纤维,点燃后就是简易燃烧瓶。
都不需要增加什么工序,因为木焦油和丙酮都是木材干馏的副产物。
为了赶上正值冬日旺季的木柴生意,干馏窑是第一批搭建好的。
利用圣分娩仪式,续上贵族那边的人脉,现在每个月给诺斯贵族提供优质木炭的盈利就有两三百枚银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