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史笔如刀——“胆怯”的李提督
方。他肩负着李如松的使命,给后方的朝鲜国王以及经略宋应昌解释退兵原因,告诉他们前方具体情形。其实最主要的,是李如松要和宋应昌达成此后步调一致的战略部署,对朝鲜人,他才不在乎呢。

    朝鲜国王李昖在二月八日见到了杨元。后者侃侃而谈为何退兵,譬如粮草不继,汉城日军兵力远多于明军等等,把李昖说了个头晕脑涨,因为所有的问题他都解决不掉。但即使这样,李昖还是担心害怕宋应昌被杨元说服,到时候可就真的大势已去。总之,不管怎么都不能让明军退回来。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李昖在杨元抵达义州的当天,先派了尹根寿去找宋应昌理论。

    尹根寿日夜兼程,总算在二月十日先于杨元抵达凤凰城,见到了宋应昌。宋应昌给尹根寿吃了粒定心丸,承诺说平壤是明军的底线,不会再继续后撤了。他还告诉尹根寿,后续援军已经在路上了,带了大量火器,大约在二月底就能全部就位。反攻大计,就在眼前!

    得了宋应昌的承诺,朝鲜君臣松了一口气,反过来对李如松更加不满。在他们眼里,李如松的名将形象完全坍塌。碧蹄馆之败,把这位提督的胆量全都打没了,像是一条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整天只想着撤退、撤退和撤退。

    于是李如松的平壤大功,也变得可疑起来。朝鲜朝廷里纷纷传言,说李提督攻城全靠南军,抢功全是北军。甚至有人有鼻子有眼地分析,说李如松这个人一贯只会以众凌寡,打一场胜仗便见好就收,毫无进取之心。

    就连李如松找朝鲜国王要马,也成了一条罪过。

    在平壤之战中,李如松率先冲入城内,坐骑被日军铁炮击中毙命,之后换了匹马继续冲锋,结果却栽进了沟里。战后他向朝鲜方面提出,希望能帮他找一匹好马。朝鲜朝廷当时正陷入狂喜,二话没说,连滚带爬地挑选了一匹黑骏马送去平壤——不过后来的碧蹄馆,李如松又连摔两跤,这样看来,他换上的那匹朝鲜马也很有点不济。

    现在李如松形象破灭,这件事也成了一个罪证。有人告诉李昖,说李提督很喜欢那匹马,李昖酸溜溜地回答:“我看这个李如松,人倒是很有气魄,用兵比起古人来可差远了。才打下平壤,就急忙讨要马匹,至于么?李如松自称他的坐骑中弹丸而死,就他那胆小如鼠的德性,我看纯属扯淡。”——他倒忘了当初是谁一力主张给敬爱的李大提督立生祠了。

    那么,李如松真的是吓破了胆子,不敢再与日本人交锋么?

    在考察李如松撤退的理由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朝鲜人认为该继续进攻的理由。

    柳成龙在《惩毖录》里记录,当李如松要从临津江撤退回开城时,他拦在马前,义正辞严地提出了五条不可撤退的理由:

    一,朝鲜王室陵寝尚在倭寇手里,必须要夺回;二,沦陷区的人民都等着王师光复,贸然撤退,会让他们失望;三,朝鲜国土一寸都不容舍弃;四,朝鲜军队要依靠明军,明军一撤,朝军恐怕会有哗变离散的危险;五,明军后撤,日军便会追尾进攻,到时候连开城、平壤也未必守得住。

    这五条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仔细一琢磨,便会发现都是些混账话,除了洒狗血、唱高调就是推卸责任,没有一条实实在在的理由。

    柳成龙是一代名臣,最注重实务,怎么会写出如此空泛的废话来呢?

    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自己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正经理由,只好说些政治正确的大空话。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此时此刻的明军,别说根本不具备保持攻势的客观条件,甚至连能否守住坡州和开城都严重成问题。

    六月十五日,戴朝弁、史儒部渡江,一共是一千零二十九人,马匹一千零九十三匹;六月十七日,郭梦征、王守官两员参将渡江,统领五百零六人,马匹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简介 >帝国最后的荣耀目录 > 第一章 史笔如刀——“胆怯”的李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