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史笔如刀——“胆怯”的李提督
百七十九匹;六月十九日,援朝军最高统帅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一千三百零十九名士兵,马匹一千五百二十九匹,渡过鸭绿江。

    所以平壤之战的明军总兵力,是三千人,算上杨绍勋后来又派去五百人,在朝鲜的明军总数是三千五百。这些数字在《宣祖实录》里写的清清楚楚,你可以查一下。所谓五千之数,实际上是把杨绍勋驻扎在义州的500、九连城等地的1500人都算进去了。这是郝杰承诺朝鲜人的出兵总数,而不是参战人数。这一点得搞清楚。

    无论是《惩毖录》还是《再造藩邦志》,是按照这个大数来算的,这是出于政治原因为了鼓舞士气,尽量往多了说。后来朝鲜招抚义兵,还告诉他们祖承训来的兵马是一万人,这都是政治宣传——事实上,即使是这两本书,也从来没说过祖承训实际带了五千人入朝,只说辽东动员了五千人,朝鲜按照五千人来准备粮草云云。

    而一涉及到粮草,这件事就很清楚了。因为在平壤之战前,朝鲜使者拜访杨绍勋,说祖承训已经逼近平壤,希望明军后继部队马上跟进。杨绍勋明确表示,因为朝鲜汇报的各地粮草数太少,不足以满足五千人的需要,因此无法进兵,只能在义州和鸭绿江沿线策应。这就证明,当初祖承训带了三千人而非五千人入朝,正是因为朝鲜无法筹集足够的粮草。

    实际上李如松退兵的原因很简单,一共三条,都和碧蹄馆之战无关,但和朝鲜君臣却密切相关。兵力对比这条我们已懒得说了,现在驻扎汉城的日军,光是和李如松交过手的就有五万多,远胜明军三万多的总兵力。

    这三个原因就是明军的战马、明军的粮草、平壤的安全。

    柳成龙在《惩毖录》里,前一页刚痛斥了李如松的逃跑主义行径;后一页忽然又说“是时大雨连日,且贼烧道旁诸山,皆几秃无蒿草,重以马疫,数日间倒殒者殆将万匹。”在《宣祖实录》二十六年二月五日条里,数字写的更清楚:“时天兵远来疲弊,又有马疾,战马死者至一万两千余匹。”

    这个触目惊心的真相,也在杨元向李昖汇报的记录里得到印证:“军中无一束草,战马倒毙者,日以八九千数。”甚至当退过临津江以后,这种窘迫情境仍未得到缓解。据李恒福去前线巡察完的报告,“大军到临津,不食二日,马死者不知其数云矣。”李如松自己提供的数字,是“军马三万,死者强半。”

    此时在朝鲜境内的四万明军里,骑兵编制约为两万五千名,现在因为马瘟和缺乏草料的关系,战马连病带饿,几天时间就减少了一大半,这实际上等若剥夺了辽东军绝大部分战斗力。事实上,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明军战马仍旧持续死亡。

    对于明军来说,失去了马匹,就等于失去了机动力和战斗力。尤其是对李如松等辽东军出身的人来说,没了战马差不多就是没了一切。

    如果只是战马伤亡,尽量往好的方向想,是大不了骑兵当步兵用,虽然这是不现实的。可实际情况比这更惨——明军士兵的遭遇,比战马好不了多少。看看朝鲜人自己的记载,看看这些在平壤生死搏杀后又持续推进到临津江战线的明军,他们遭遇到了多么惨烈的不利景况——“不食二日”。这个责任,我毫不犹豫地说,完全在朝鲜方面。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土,是他们的主场,他们有责任有义务也必须为远道而来的明军提供后勤和补给。

    遗憾的是,朝鲜在日军登陆后,各地官员快速亡命,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版的大逃亡,导致各级行政机构彻底失效。以至现在压根就组织不起有效的行动。说白了,其政府机构就只有名目,基本没有行政能力,目前的国力根本无法给明军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哪怕仅仅只是四万明军。

    之前明军打平壤的时候,后方运补线已是岌岌可危。现在战线往东又推进了数百里,补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帝国最后的荣耀简介 >帝国最后的荣耀目录 > 第一章 史笔如刀——“胆怯”的李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