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模式
有勇气的创业者,例如浙江萧山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安徽傻子瓜子的年广九,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河北石家庄造纸厂的马胜利,创办谭木匠梳子连锁店的谭传华等。吴晓波在中用他独有的深邃眼光总结道:“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从表3-6可以看出,中国个体创业前的职业分布在过去30年中总体保持了稳定。创业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来自农民、普通员工和个体户的创业群体占整个创业者的近一半,精明强干的创业者虽不一定有多少高深的理论知识,却个个都是实践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从各个职业岗位上渐次上路,带着渴望个人和家庭幸福、渴望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想,汇聚成一条蔚为壮观的时代创业大潮。在中国创业大潮中,是只有成功者没有失败者的,每个人都是英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感动。2008年《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牛文文精彩地总结道:“今天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有了很大的不同,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梦’已经成为可能——不怕你穷,不怕你没有机会,你只要有梦想,有奋斗,有生之年你就有可能成就你的梦想。我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成果——极大地释放了人的潜能。”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预测中国创业家的成长,我粗略地把中国的创业家分为5代:
第一代:野蛮成长型创业家(1979~1992年)
第一代是野蛮成长的创业者。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际,他们以谋求生存的本能和坚韧不屈的努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舞台上扮演了果敢无畏的拓荒者角色,如早期创业者安徽傻子瓜子的年广久。“企业家中的思想家”冯仑纵横商业江湖20年,写出《野蛮成长》一书。在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第一代企业家创业的艰难,把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浓缩为“野蛮”二字。冯仑说:“改革之初,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制度本身还不健全,甚至根本就没有。由于当时的制度本身的缺陷(而这正是改革的必要性所在),带来了当时的一些做法。比如说当时没有《公司法》,做生意本身就会被当成‘投机倒把’抓起来,所谓投机倒把就是做买卖,华远的任志强就曾因为‘投机倒把’被关了一年。‘投机倒把’今天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了,可当时就是个罪,后来新《刑法》就没这个罪了。再比如,当初没有民营企业,也没有《公司法》,怎么判他出资不实?”
第一代创业家的代表是柳传志。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带领几名同事用20万元在一间小屋中创办了联想。在1999财富全球论坛上,柳传志表明了他的国际化战略雄心,“在1993年前后的时候,像联想、长城,这些中国企业没法生存,逼得我们痛定思痛,要研究到底我们凭什么去跟人家竞争。所以要研究人家的优势、劣势,联想就在1993年开始并于1994年年初进行重组,选了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重新调整队伍,然后自己内部宣誓要跟外国企业打一打,就从这一天开始起我们向外国企业学了很多东西,一年一年就做起来了。到了1996年,我们就跟外国企业,跟IBM并争第一了。到了1999年,我们占17%的中国市场份额,第二位的IBM占6%。如果你不跟外国企业学习,不知道这个游戏规则是什么,光在中国称老大,电脑质量不好,你光当老大有什么用?”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事件,说明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做低端和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制造者,通过收购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