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国金融体系的变革
国政府实施的“五年计划”当中有一些关键项目,原有的银行系统可以为这些项目提供资金渠道。尽管结束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政府的长期目标,但目前中国仍然保持着长期战略下的国家驱动型经济模式。城市化、现代化和工农业改革都通过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来统筹安排。在将国家资金注入机场、公路、铁路、公共交通、发电站和钢厂等项目的过程中,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在鼓励和要求实施改革的同时,也在维持着原有体制的一些东西。中国允许外来竞争者进入国内市场,以为国内机构提供动力和样板;同时,中国会为国内机构提供充分的保护,保证它们在具备竞争力之前不被挤出市场。为了短期内的稳定,国内机构的效率低下可以暂时容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有两个特点:一是手中有资金;二是即使中国封闭的经济体系对外资有种种限制,全球金融机构也愿意到中国来开展业务。面对其他新兴经济体,西方银行的态度是“你们先改革,我们再提供资金和经验”,而在中国,西方银行则是先提供资金和经验,期待着改革能够随后而来。这是因为在21世纪初全球经济增长受限的大环境下,中国是它们能够争取的仅有的少数潜在机遇之一。对于全球金融机构来说,中国几乎还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是最后一片尚未被开拓的市场,世界各大金融机构都想进入这个市场。

    中国人在不断弥补不良贷款所造成的损失。2004年初,中国政府注资450亿美元对银行进行资产重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继续向外资机构发放在中国的营业执照。其中包括允许大公司投资中国的股票市场(此前中国股市仅对中国公民和公司开放),以及购买一些银行的股权。一家外国银行的评论概括了西方对于中国政府注资450亿美元进行银行资产重组的看法,该评论说:“要提升中国银行的品质并赢利,除了资产重组之外,信用担保和公司治理的彻底改革是必需的。”简单地说,就是“现在的做法可能暂时止住了流血,但如果不采取更大的行动,病人还是会死亡”。

    但是,中国政府却不这样看。因为资本可以流入中国市场,却不可能轻易流出,在全球其他地方几乎都适用的规则在中国并不适用。是的,如果中国已经完全向全球资本开放并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当中,那么其不良贷款水平和制度的缺失可能已经引发了大规模的减记、亏损和银行破产浪潮,与之相伴随的还有资本的枯竭。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发生,甚至都没有要发生的迹象。中国政府并没有打算收回贷款,并且银行依然是资金的主要来源。

    中国政府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国的银行有一天能够和全球其他银行一样运作。而只有在银行已经做好准备、可以脱离政府的辅助,并且不得不凭借效益在竞争中沉浮的时候,那一天才会到来。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新桥旧桥并存”的混合体系还将继续存在。

    世界上曾经有并且现在也仅仅有两个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而不受他人制定的规则的约束,这两个国家就是中国和美国。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变就是一个证明。“中美国”的最初显现也是在金融领域当中。即使遭受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美国依然有能力运行巨额赤字,因为美元是全球货币的最后选择,美国政府可以为自己提供贷款。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美元不是它们的国内货币。中国吸引着大量外国投资者。这些投资者要求很少,并且还要为了投资中国的银行而游说政府。他们这样做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长期潜力,这种潜力是无与伦比且不可替代的,对于它们自身的长期健康发展也是必要的。其间,投资的流动是双向的。中国的中央银行会用从中美贸易顺差中获得的盈余来购买美国的债券。

    从中国政府制定的特色政策和外国资本对中国银行的投资中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美国·从激烈对抗到超级融合简介 >中美国·从激烈对抗到超级融合目录 > 中国金融体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