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五节
日,何必当初”的畏惧,因此,她怕见大格格的面。这一来便越发觉得孤凄了。

    幸好有另一种兴趣来填补她的空虚。那就是权力!午夜梦回,首先感觉到的,是要珍重自己。她可以很轻易地忘掉自己是个妇人,她感觉到自己是个“爷们”,而且是“雍正爷”或者“乾隆爷”,一句话可以叫一大片的老百姓张开笑脸,一句话也可以叫上百口的大宅门,哭声震天。那多够味?

    于是,她排遣黄昏的方法就象“雍正爷”那样,亲批章奏。看那些章奏,有时就仿佛看那些恭楷抄写的笔记小说,臂如那样引人深思。地方大吏奏报谋杀亲夫等等逆伦巨案,夹叙夹议之间,措词的轻重,引律的繁简,在字里行间有许多毛病,把那些毛病捉出来,或者批示,或者面谕,让军机大臣照自己的意思,作成一篇煌煌告谕,她觉得是最痛快不过的一件事。

    这天黄昏所看的奏折,有一件是被指为向恭王行贿,奉旨“据实回奏”的薛焕的折子。

    当然,不承认有其事是可想而知的,让慈禧太后要考虑的是,薛焕作了“请派员审讯查办”的要求。

    这当然要准如所请,但是派谁查办呢?如果说仅仅是薛焕和蔡寿祺之间的纠纷,至多派一个协办大学士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派,岂不等于表示此案与恭王无关?慈禧太后觉得这也太便宜了恭王。想一想有个现成的人选:肃亲王华丰。在亲贵中,只有他以“宗人府”之长的“宗令”地位,够资格查办有恭王牵连在内的案子。不过华丰只能领个虚名,办案要靠刑部和都察院,这又有顾虑了,如果不教与恭王有关的人回避,查办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索性再给他一点颜色看!她这样在想,随即写了几个名子,第一个是管刑部的大学士周祖培,第二个是都察院之长的左都御史曹毓瑛,再以下是刑部侍郎王发桂、恩龄、副都御史恒恩,这些人在慈禧太后看,都是恭王的党羽,必须回避。

    上谕极其认真,命令肃王与“刑部及都察院研审,务期水落石出”,然后指明那些人该当回避,而蔡寿祺与薛焕“听候传质”。

    于是上谕颁发的第三天,肃王在刑部传询蔡寿祺和薛焕、展开审问。

    奉旨审问的案子,照例先要被审的人递亲供。蔡寿祺先递的供词,与以前无异,说是“得诸传闻,并无实据”。但明发上谕上既有“务期水落石出”的话,而且指明某些人回避,那就决不能含糊了事,可也不便追得太紧,所以肃王华丰觉得很为难。

    好在还有刑部与都察院的堂官,除了奉旨回避的以外,刑部尚书绵森、齐承彦,侍郎灵桂、谭廷襄,都察院左都御史全庆,副都御史景霖、贺寿慈、潘祖荫都在会审。等被审的人退出以后,就在原地会议,研商案情。

    座中除了华丰以外,就数全庆齿德俱尊。他与慈禧太后同族,姓叶赫那拉氏,字小汀,隶属正白旗,翰林出身。照他的资望,早就应该当协办大学士了,只以运气不好,居官常常出乱子,升上来又掉下去,因此越发谨慎持重,不肯有所表示。

    “那么,伯寅,”华丰看着潘祖荫说,“你常有高见。替大家出个主意看看。”

    潘祖荫名为副都御史,其实常川在“南书房行走”,虽喜欢上书言事,却是个极和平的人,恭王一向为他所敬重。薛焕做过他们江苏巡抚,对于这班江苏籍的名翰林很肯敷衍,交情不错,所以他也不肯多说什么,笑一笑推辞:“此案自然该听刑部诸堂的议论,我跟我们老师,”他指着全庆说:“不过敬陪末座而已。”

    于是刑部两尚书,你看我,我看你,支支吾吾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华丰看看不会有什么结果,无可奈何地说:“那就再议吧!明天万寿,后天仍旧在这里问。总得想办法,早早结了案才好。”

    到了下一次再审,事情忽然起了变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慈禧全传·玉座珠帘简介 >慈禧全传·玉座珠帘目录 > 第十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