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6
碌碌、却总是心有不甘的江南人。
那天我故意在灶披间门口等了一会儿。我想跟黄克莹说两句话。那时我跟她已经相当熟悉了。那段时间,我觉得她有一点闷闷不乐。不经常出门。我想知道究竟是为什么。我听见拖鞋声,还听见她在二楼大房间门口,跟娄家阿伯讲话。娄家阿伯成年累月瘫在床上。一年四季面孔朝里躺着。很少跟人搭讪,特别不跟他家里的人搭讪。也从不过问家里正发生的事。但你不要以为他真的不关心。他枕头底下藏着一面小镜子。他经常趁人不备时,通过小镜子的折射,来收集身背后的情况。那小圆小圆的镜面有时连着几个钟头在灰暗的床里侧发着时明时暗的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对待他周围的人和事。我只听说,他过去一度也曾是吆五喝六的大老板。自备汽车进进出出。后来怎么搞到这个地步,一家五六口人只住这样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普通弄堂房子,我就没有兴趣再去打听。因为我相信,在上海,像娄家阿伯这样的人,古往今来,不会是第一个,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他挺愿意跟黄克莹讲话。但黄克莹从不进他家房门(他的儿女和老婆特别忌讳黄克莹)。她只是懒懒地倚靠在门框上,跟老人随便聊聊头一天在“大光明”“兰心”看的那些美国电影或左翼剧团上演的那些社会问题剧。她看得出老人很喜欢听她说这些,也很喜欢看妮妮侬偎在她腿边的样子。老人有时趁家人不注意的时候,赶快把妮妮叫到床边,赶快塞两张钞票给妮妮,尔后,非常得意地看看黄克莹。在其他情况下,黄克莹是绝不允许妮妮接受成年男子的“礼物”的。曾经有人试着这么做过。她发现后,马上找到那“家伙”,把东西扔还给他,毫不客气地当面开销道:“勿要瞎七搭八。我只有这一个女儿。小姑娘还小啦哩!受不起侬这份厚礼。”对方也许丝毫没有邪意,送的也许只是一小包价值一二分钱的“盐金枣”,也总被她闹一个脸红耳赤,吭哧吭哧,一点“落场势”(下台阶)都没有。后来弄堂里的男人都晓得她这个脾气,就只是远远地对她娘两施“注目礼”。少不了要再讲两句刻薄话。传到她耳朵里,她也不在乎。但她愿意给娄家阿伯这点安慰。因为她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跟这位老人一样,偌大一个世界,真正属于她和他的只是很可怜的那么一面小小的“圆镜子”。当然,接过那两张皱巴巴的钞票后,她总是要让女儿到弄堂口买一两样老人能嚼得动的东西,再找机会偷偷地送给老人。她要训练妮妮懂得怜悯老人。她想到孤单的自己有一天也是要老的。说起来,这样的日子转眼间就要到的。
谭宗三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主动提出约见她了。这就是她这一段闷闷不乐的主要原因。许家姐妹告诉她要采取主动。房东太太和煤矿轮船公司驻申营业处的那个女老板都勉励她主动主动再主动。“谭家的三老板嘎(那么)喜欢侬,这种机会好放过的?拉司卡(Last Card。最后一张底牌)扑一记,不会错的!”但黄克莹从谭宗三的神情里,早就品出一种极度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使他一度想中止跟她的约会。只因为他缺乏足够强大的内力,才没得以实现。他也无法抗拒总想见一见黄克莹的隐在冲动。这使黄克莹开始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我对男人真的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为啥?已经结过两次婚的黄克莹,从来就不是那种能自我赏识的女人。她胸部发育很晚。几十年后,我在上海一张文化报上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完全可以借过来形容黄克莹:“她是个老生子。她姆妈四十五岁才生了她。先天就不足。所以眼睛小小的,嘴巴大大的,头发稀稀的没几根,双眼皮长在下头,好不容易得了个瓜子脸还是倒挂的。多年来只要不化妆面色就黄黄的。随便往哪一只沙发里一坐,只占老小一只角落。弱不禁风的样子”直到生了妮妮,走路还老佝搂着,不敢挺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一直认为自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