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章《蚀》的前前后后
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已任的宏愿,一盆水凉到脚,因而,这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历史使命感的青年知识分子,又选择了文学这个途径,继续着自己的奋斗和追求。尽管此时上海整个党组织遭到破坏,许多党员,被杀的、叛变的、逃逸的,四处云散,各奔东西,但茅盾通过文学,寻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寻求真理的追求,依然是那样执著!因而他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说:

    “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过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往日生活中积储的素材,一下子在静寂的脑海中闪现,一种难以遏制的创作激情,在孤独的茅盾心里燃烧,他在这种热烈的激情中,时而兴奋,时而悲愤,时而迷惘和困惑。往日的激情此刻即将化为行动——从茅盾笔端汹涌而出。几年前的情景,正好印证了茅盾对大革命的认识。去年秋天,茅盾听到当时团中央负责人梅电龙追求一位姓唐的姑娘,追求到发疯的程度。有一次梅问唐,究竟爱不爱他?唐答“又爱又不爱。”因此,梅电龙从唐的宿舍出来,坐人力车,老是在研究“又爱又不爱”是什么意思,到了入神的地步,乃至下车时竟把随身带的团中央文件留在车上,走了一段路才想起那包文件,结果晚了。茅盾听到这桩事,觉得反映大革命前中国青年中一部分人的典型思想,而且情节曲折,富有现代意识。这是极好的小说材料,当时因忙于工作没有动笔,现在这情景又重新浮现在自己脑屏。

    茅盾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茅盾开完一个小会,正逢大雨,茅盾和唐棣华共持一伞,送她回家,路上,茅盾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现代女性的形象,忽来忽往,或隐或现,此时,听不到雨打伞的声音,忘记了还有个同伴,完全进入忘我的创作激情状态,写作冲动异常强烈。

    茅盾还记得在武汉时,在与自己宿舍隔街相对的一个宿舍里,住着3位既漂亮又有活动能力的革命女性黄慕兰、范志超等,她们的革命热情令人钦佩,她们单身的生活、漂亮的姣容,又令不少革命青年倾倒和追求。还有军校里那些追求革命而来的大批女生,她们的革命热情以及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情绪,也深深地印在茅盾脑海里。

    茅盾还清楚地记着,大革命因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受到极其残酷的挫折,许多满腔热情、富有思想的革命家,却因此而惨遭杀害,其中有曾共事过的、相知甚深的肖楚女和侯绍裘等。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在四一二反革命叛变后,又落低潮,各地土豪劣绅等反动势力,以十倍的疯狂,向农会反扑,惨无人道地对革命者进行报复。在革命发生逆转时,许多原先叫喊得很响的国民党左派人物便发生动摇,“躲进租界者有之,化装潜伏者有之。”他们都感到幻灭,原来革命美好的希望,已成泡影。这种中国1927年的现状,汇成一曲中国革命悲歌,这歌,茅盾是听到了,看到了,现在隐居在上海家里,耳畔还在回响着。

    酷暑盛夏的上海,热浪一阵一阵,景云里的邻居们,一到晚上,便带着蒲扇、桌椅去门外纳凉,谈笑。男女老小,笑声哭声和这热浪混成一片。而茅盾则在家里,不敢出门去享受深夜里吹来的凉风,在家里或坐或躺,任凭脑海里那四海翻腾的风云起伏。大革命啊,大革命,茅盾此时脑海里尽是大革命的时代风云,溽暑里,茅盾在清理自己脑海里的万般素材,那些是云,那些是雨,那些是肉眼看不到,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风!想着想着,脑海里正在过电影,突然,一墙之隔的大兴坊住户在牌桌上用力一记,闷重的声音仿佛攻克汀泗桥的一枚炸弹,突如其来,真有些心惊肉跳!

    茅盾把这些热辣辣的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茅盾传简介 >茅盾传目录 > 第九章《蚀》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