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蚀》的前前后后
料经过梳理后,选择了从五卅到大革命这段令人兴奋令人失望的岁月,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一些人物——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小说人物原型,写他们在大革命洪流中的沉浮,把自己所见所感写成小说。第一部,茅盾在妻子的病榻边,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完了。他把自己写的第一部小说取名,用意是写现代青年在“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在况人的同时,又是自况。
因为茅盾当时也只是个30出头的青年知识分子。
小说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女性——静女士和慧女士。着重描写女主人公章静的一段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即双重幻灭——为了追求恋爱自由、爱情幸福、妇女解放的所谓个人的完善和报效民族、国家的双重理想所做出的努力,及这种理想的无法实现,这种努力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无情吞噬,展示出一段人生之旅和人生之梦。静女士从某小镇到上海念书,因在初恋时遭军阀暗探抱素欺骗,感到幻灭;后来大革命兴起,到武汉投奔革命。但是,实际斗争使她厌倦,誓师北伐典礼又给了她勇气。不久大革命失败,静女士又感到失望、幻灭。
而静女士的朋友慧女士则是一个见过世面、看透人生又到法国念过书的女性,因而在静女士纯洁的感情被青年学生抱素(一个暗探)玩弄后,形成了一个貌似三角恋爱的关系,最后,静女士在武汉当看护,认识了连长强惟力,后来强惟力奉命归队,静女士又陷入幻灭之中。
茅盾那如火如荼的创作激情,大胆地批判未经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主义的弱点,揭露大革命前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的黑暗,热情地讴歌北伐战争的胜利,同时又把发生不到一个月的南昌起义写进作品,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十分成功,极为真实地写出了那一个时代的青年的内心世界。
小说语言绚丽、犀利、清新。
写到一半,茅盾从稿纸堆里抬起头来,发现酷暑已经消去,书中人物的各种纠葛和矛盾却依然没有理清,随手便在书名“幻灭”下面署了个“矛盾”的笔名,准备让隔壁的小说家叶圣陶看一下。为什么茅盾当时取了个“矛盾”的笔名,作者后来有过一段解释:
“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复杂,同时也逐渐理解到那时渐成为流行的“矛盾”一词的实际;1927年上半年我在武汉又经历了较前更深、更广的生活,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会不看到我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的矛盾。但是,那时候,我又看到有不少人们思想上实在有矛盾,甚至言行也有矛盾,却又总自以为自己没有矛盾,常常侃侃而谈,教训别人,——我对这样的人就不大能够理解,也有点觉得这也是“掩耳盗铃”之一种表现。大概是带点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罢,于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但后来还是带了草头出现,那是我所料不到的。
茅盾的这段解释基本上是真实的。茅盾当时让妻子将部分稿子送给叶圣陶看,第二天,叶圣陶就到茅盾家里来,兴奋地对茅盾说:“写得好,写得好,昨天夜里,我一口气读完你让德沚嫂送来的稿件。我准备登在这个月的《小说月报》上,马上就发稿。”
茅盾听后,吃惊道:“我还没有写完呢,送给你的,也只有一半。”
“没有关系,九月登一半,十月登一半。”叶圣陶也信心十足地说。
茅盾觉得这样也好,也可及早给家里补贴些油米钱,便说:“这倒也是个办法。”
“只是沈先生用的那个笔名,恐怕再改动一下,用‘矛盾’二字作笔名,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个假名,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