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章《蚀》的前前后后
美好的,有时也是痛苦的,尤其是自己孜孜以求过的事业惨遭损失的回忆,更是令人扼腕!茅盾在写作《动摇》时,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他在《从牯岭到东京》中曾说自己创作心境:“我那时发生精神上的苦闷,我的思想在片刻之间会有好几次往复的冲突,我的情绪忽而高亢灼热,忽而跌下去,冰一般冷。”所以,茅盾写作《动摇》是非常痛苦的事。

    这自然是不以茅盾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927年底,茅盾的《动摇》方始改定。望着这一大握和着血和泪的稿纸,茅盾松了一口气。而此时,妻子孔德沚和母亲她们已经忙着准备过年了。

    写完《动摇》,茅盾有意观察一下当时文坛的反映,发现有部分评论的文章,对作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整篇的调子太低沉了,一切都幻灭,似乎革命没有希望。茅盾觉得这个批评就作品而言,也许是对的,但从作者个人主观上而言,这种反映并非本意,大革命的失败使自己悲痛消沉,同时又的确不知道以后革命应走怎样的路,但又不认为中国革命到此完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依然没有变,相信革命还会起来。总归要胜利。这一点,茅盾是坚信的。因此,茅盾转而写些文艺论文、散文、神话研究以及翻译一个中篇。借以调整自己那陷于悲观状况的思绪。

    同时,他为了对这些批评辩解,也是为了表白自己的这种信念,戏用欧洲古典主义戏曲的“三一律”形式写了一个短篇小说,这个短篇小说是茅盾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小说写的是君实和娴娴夫妇的故事。君实是个“进步分子”,是“创造者”,而娴娴是个“被创造者”,她是中国被名教所束缚的无数女子中的一个,但一旦她被“创造”成功了,一旦她的束缚被解除了,她要求进步的愿望却大大超出君实的设想,她毫无牵挂,勇往直前。结尾是娴娴让家里的女仆传给丈夫一句话:我要先走一步了,你赶上来吧。其实,这篇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生动性也很缺乏,但构思非常经济,寓意也深邃,作者借小说暗示自己的一个思想:革命既经发动,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它要一往直前,尽管中间要经过许多挫折,但它的前进是任何力量阻拦不住的。被压迫者的觉醒也是如此。自然,茅盾这篇小说,也不可能给革命者指一条路,不可能写出娴娴上山之类的途径来暗示革命,只是表明作者的信念,来回答那些对责难的评论家们。后来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出单行本时,茅盾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和信念。

    茅盾经过短暂的心理调整,从1928年4月开始动笔写《追求》,原来想写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幻灭和动摇后,现在重新点燃希望之炬,去追求光明了。但革命发展的事实,并没有茅盾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单纯。动笔之后,茅盾从妻子孔德沚那里听到许多迟到的消息,这些关于中共内部的消息,使茅盾感到悲痛、苦闷、失望,一些熟识的朋友,莫明其妙地被捕了,牺牲了。因而,写着写着,茅盾原先调整好的情绪,又回到原先那种困惑、失望的情绪里去了,并表现在小说中。以至写到书中的人物,个个都在追求,然后都失败了。完全离开了原来的计划。因此,茅盾的《追求》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小说用放射性结构,采用多线索多人物平行推进的方法,塑造了一群身经大革命洗礼、现在已经幻灭、失望了的青年男女知识分子,他们精神苦闷,思想混乱,却又不甘了此一生,在幻灭的痛苦中各自有所追求。张曼青决心通过教育,寄希望于新的一代,但社会现实让他的理想粉碎了。王仲昭想改革报纸并借此获得理想的爱人,当婚期将近突然传来爱人病危的消息,从此一蹶不振。女青年章秋柳想竭力振作,追求光明,但又自暴自弃,把追求享乐和肉欲刺激作为她向她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茅盾传简介 >茅盾传目录 > 第九章《蚀》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