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九章《蚀》的前前后后
厌恶的现实报复的手段。

    厌世主义者史循经过坎坷人生不仅革命理想已经幻灭,而且完全丧失了生活信念,只求以自杀了此一生。从而使作品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悲观色彩,成为一部缠绵幽怨的哀伤和激昂奋发的调子共存的乐章。《追求》在《小说月报》19卷6至9号上发表后,依然是一片轰动。连一些中学生上课时,也在偷看刊有《追求》的《小说月报》。

    1930年5月,茅盾把、《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合成一书,题名为,由开明书店出版。之所以取名“蚀”,茅盾说,其寓意在暗示小说中的人和事,正像月蚀和日蚀一样,只是暂时的,而光明则是长久的。

    出版时,他特地在卷首写了几句活,作为自白:

    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视,我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

    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而自励。

    三部曲的问世和出版,轰动了文坛,对认识当代历史,再现刚刚过去的大革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而茅盾十多年来的文学理论积累和写作训练,为这部作品带来绚丽的文采和细腻的描写,从而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使茅盾奠定了文坛上的地位,赢得了声誉;但长期的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也损害了茅盾那本来孱弱的身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茅盾传简介 >茅盾传目录 > 第九章《蚀》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