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日本之行和《虹》
:“他是日本警视厅特高科的便衣。”

    “怎么找到我头上来了?”茅盾觉得刚刚踏上日本土地,就被盯上了,不可思议。

    陈启修笑道:“你还不算有名么?中山舰事件时你在广州,去年你在武汉,都是被人注意的目标之一,日本人的情报部门怎么会找不到你!他们一定有你的相片,大概你到神户时,他们就知道了。不过,不用担心,你来日本,如果是避难,没有其他活动,他们对你还是客气的。”

    茅盾一听,舒了一口气。又问道:“你怎么认识他?”陈启修把自己刚来日本时的情形说了一遍。茅盾心想,原来如此。

    到日本后,茅盾面临着生计问题。原本想学习日文由于生计问题他只有写作。

    当他提起笔来时,脑海的人物故事便一个个地跃出来,尤其是那秦女士的生活,本身就是小说素材。去日本写的第一个小说是,时间是7月8日。

    由于和陈启修住在一个旅馆里,二人一起谈天,一起外出,陈启修便成了茅盾的翻译。有一次,二人去逛地摊,茅盾买了一本关于北欧神话的英文书,使茅盾的孤独有了一丝慰藉——可以借此消磨岛国的寂寞!寄出以后,茅盾又写了《从牯岭到东京》的长文,对前段时间文坛上对“幻灭”、“动摇”、“追求”的批评,来个答辩,表明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及自己创作思想情绪,和对文艺的看法。

    认为革命文艺必须是革命的文艺而不是革命的标语口号;其次是读者对象问题,即阅读革命文艺的读者是哪些人?或者更清楚地说,是哪个阶级或阶层的人,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文艺技巧问题。茅盾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从牯岭到东京》寄回国内,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以后,立刻引来太阳社、创造社的朋友们的围攻。太阳社、创造社的朋友称茅盾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自然,他们也不知道此时的茅盾,已是亡命日本。

    冬天来了,岛国的冬夜是何等的漫长,冬天的雾更令人愁肠百结,茅盾写了不少从秦女士那里听来的故事小说,也从地摊上抱回一些神话书籍,关上门研究,晚上请陈启修给教日文,没有多少时间,背了50音图,会了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在本乡馆住了5个月,“岛国冬长,晨起浓雾闯牖,入夜冻雨打檐,西风半劲时,乃有远寺钟声,苦相逼拶,抱火钵打瞌睡而已,更无何等兴感。”在这样的心情氛围里,茅盾和23岁的秦德君同居了。这时,在京都的老同事杨贤江来信,邀请茅盾他们去京都住,说那里生活比较便宜,而且他们住的高原町远离尘嚣,附近有余屋可以出租。杨贤江原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学生杂志》,同时参加上海共产党的活动,大革命时期,被党派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革命军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大革命失败后,他根据党的指示,于上年底带着新夫人和儿子到京都,担任中国留学生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同时以研究教育,著述为主。杨贤江十分同情茅盾和秦德君的处境,因此,热情邀请茅盾他们去京都住。茅盾收到杨贤江的信,便和秦德君商量,二人都认为还是去京都好,或许那里可以静心创作,或许那里能圆秦德君的苏联梦。

    1928年12月初,茅盾和秦德君告别陈启修,双双坐火车去京都,在火车上,半年前的那个特高科便衣又来和茅盾攀谈。实际上是把茅盾移交给京都的特高科监视了。

    到了京都,茅盾他们才知道,在京都避难的,除了杨贤江夫妇外,还有高尔松、高尔柏兄弟夫妇,周宪文夫妇,四川学生漆湘衡夫妇等。茅盾和秦女士住四号门牌的那套平房。隔壁三号是高尔松、高尔柏兄弟夫妇,有一段时间三号四号合在一起开伙食,高尔柏夫人唐润英买菜,秦德君掌勺下锅。

    对这个居所,秦德君和茅盾都有回忆。秦女士的回忆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茅盾传简介 >茅盾传目录 > 第十章 日本之行和《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