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都市风景线:《子夜》
的题目,先行发表在《文学月报》一卷一期上。第四章以《骚动》为题,发表在《文学月报》第二期上,全书以1930年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影响下,奋斗、挣扎、直至破产的必然命运,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品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矛盾冲突,并以此为主线,描写了吴荪甫与同行,与裕华丝厂工人,与双桥镇农民及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和纠葛。书中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吴荪甫的果断又刚愎自用的性格,赵伯韬的财大气粗和一批小老板的走投无路的神态,几乎都栩栩如生;周仲伟、王和甫、陈君宜、朱吟秋等老板之间的金钱至上,勾心斗角,都活灵活现;与这些相匹配的,还有一批以吴府为中心舞台的各式公子小姐、少妇、交际花、诗人、学者、政客、军人以及土财主冯云卿父女等形象,都作了周到而逼真的刻画。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茅盾这一部近40万字的小说里装进了1930年前后中国都市及部分农村的庞杂的内容。
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先验的政治主题,选择好并精心塑造的人物,及独具匠心的结构,使小说具有宏大的气势,成为多声部、多色彩的都市交响曲,并历史地、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动荡时代的风云和人们的活动、情绪、心态,成为一部活的历史。“
这部是茅盾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广泛收集,耳闻目睹的生活的流露。
作品里,到处都可以见到作家熟悉生活的影子,吴府大宅,实际上就是以其表叔卢鉴泉大宅为原型的;双桥镇的原型,来自作家故乡乌镇。因而,恢宏的气势中,处处有生活,有真实。因而一出版,立刻轰动中国文坛。
茅盾在出版后,送的第一人,是鲁迅。一月份出版,茅盾在开明书店拿到几本样书后,于2月4日立刻偕夫人、孩子去鲁迅家拜访,并送上还飘着油墨香的,并应鲁迅的要求,在扉页上恭恭敬敬地写上:
鲁迅先生指正茅盾一九三三年二月四日从鲁迅那里题字送书以后,茅盾送书都题字签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逝世。一出版,立刻脱销,不到3个月,重版4次,初版3000部,再版5000部,当时北平某书店于一天之内售出“子夜”
100多部,这在当时实为少见。茅盾见到大江书铺的主持者、老友陈望道时,陈望道告诉茅盾:向来不看新文学作品的少奶奶、大小姐,现在都争着看,因为写到她们。茅盾到卢公馆去,表妹宝小姐告诉茅盾:她向来不看新文学作品,看了表哥写的,发现里的吴少奶奶,就是以她为模特儿的。
茅盾听后,笑笑,不置可否。
一时间,争阅,成为上海市民的一个时髦,不少人还组织“子夜会”
进行学习讨论。甚至连舞女也谈。因而当时有人冒充茅盾下舞池,与舞女跳舞这样的怪事也随着的出版而出现了。在风行时,瞿秋白等一批评论家撰写评论。一出版,鲁迅在给曹靖华的信中说:“国内文坛除了我们仍受压迫及反对者趁势活动外,亦无甚新局。
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茅盾作一小说曰(此书将来寄上),计30余万字,是他们所不能及的。“出版,鲁迅是引以为豪的。瞿秋白在一出版,最早发表评论,他在3月12日的《申报。自由谈》上,发表《子夜和国货年》一文,高度评价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在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他还预言:”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的出版“。后来,瞿秋白又写了《读〈子夜〉》一文,认为”在中国,从文学革命后,就没有产生过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可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