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文化风暴:多事岁月
,帮忙拉拉稿子,实际办事,总得在上海找一个人。“
“谁合适呢?”茅盾也沉思起来。
“傅东华怎样?”郑振铎像发现什么似地说。
茅盾一听,沉吟一会儿,说:“人倒还合适,不过他会答应吗?我怕他舍不得丢开商务这个铁饭碗。”
“那我先动员动员再说,其他的事,您多费心再考虑一下。怎么样?”
郑振铎自告奋勇。
过了两天,郑振铎来告诉茅盾,傅东华已经同意担任主编了,出版《文学》的书店也找到了,生活书店愿意出版。茅盾一听,也非常高兴,便和郑振铎一起研究编委名单,除茅盾和郑振铎之外,还列了鲁迅、叶圣陶、郁达夫、陈望道、胡愈之、洪深、傅东华、徐调孚等。后来傅东华又要一个年轻人来协助他编辑,于是请黄源来协助编《文学》杂志,等筹备完毕,郑振铎便回北平教书去了。
《文学》杂志终于在1933年7月1日创刊,发行后立即受到欢迎。4天后又再版创刊号,一个半月后,已经再版4次,可见欢迎程度。
《文学》是继《小说月报》之后,抗战之前,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型杂志,为办这个杂志,茅盾不仅是个主策划人,而且又是一个撰稿人,他运筹帷幄,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又发表了不少好作品。
1933年12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刺骨的北风紧刮着。茅盾正在灯下看《文学》的稿子,突然传来咚咚的叩门声,夫人孔德沚出去开门,原来是鲁迅家里的女佣送信来。信是鲁迅写给茅盾的,信中写道:有一熟人从那边来,欲见兄一面,弟已代约明天午后×时于白俄咖啡馆会晤。
第二天,茅盾按约准时来到咖啡馆,鲁迅已在那边等候了。刚进门坐定,茅盾便问鲁迅:“大先生,那边谁来了?”
“成仿吾。”鲁迅正在抽烟,掸了一下烟灰说。
“谁?成仿吾?”茅盾有些疑惑。因为茅盾虽与成仿吾等创造社朋友打过不少笔墨官司,却从未见过面,前两年又听说他去苏区了。
“不会错的,他去找过内山,内山认得他;还有郑伯奇也要来,他们是熟人。”
鲁迅见茅盾有些疑惑,解释道。
正说着,郑伯奇来了,大家寒暄过后,郑伯奇告诉茅盾,他已见过成仿吾。这时,咖啡馆门口进来一个又黑又瘦的小个子,郑伯奇忙起来招呼,原来这就是成仿吾!茅盾和鲁迅都是第一次和成仿吾见面。
成仿吾一边喝着热气腾腾的咖啡,一边说自己是从鄂豫皖苏区过来的,是到上海来治病的。问鲁迅能不能帮他找到党方面的朋友。鲁迅沉吟一会儿,说“可以,你来得正是时候,过几天就不好办了。”并记下成仿吾的住址。
成仿吾敛起笑容,对茅盾说:“沈先生,我们虽是初次见面,但今天有个不好的消息要告诉你,令弟泽民在鄂豫皖苏区病故了。”
“什么?不可能!”茅盾猝不防成仿吾会带来这样一个消息,心骤然缩紧,脱口否认这个事实。
鲁迅和郑伯奇在一边也惊呆了。
“那边的环境太艰苦了,担任鄂豫皖边区中央分局委员、苏区省委书记以后,泽民的工作十分繁重,他身体本来单薄,肺病又复发了,加上在那里又得了严重的疟疾,就支撑不住了。”成仿吾又说。
“是哪一天?葬在哪里?琴秋呢。”茅盾心头像塞了一块东西似的,说不出话来。
“11月20日牺牲的,大概就地埋葬了,琴秋不在身边,她随红军主力去路西了。”成仿吾说。
4个人都默不作声,呆坐在那里。这时,鲁迅打破了这压抑的气氛,站起来说:“没有别的事,我就先告辞了。”茅盾也站起来,向成仿吾告辞,“仿吾先生,我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