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七章 连天烽火
,中国空军雄鹰展翅,轰炸出云舰!这一消息不啻给聚餐的文化界战士带来一付兴奋剂,个个仿佛要上战场去似的,一轰而散,兴奋地离去。

    15日,茅盾约冯雪峰去找巴金,商量办刊物的事。茅盾把昨天聚餐会上大家的意思说过以后,巴金连连说:“这很好,这很好。”表示赞同。他还对茅盾说:“文化生活出版社已决定《文丛》停刊,听说《中流》、《译文》也已决定停刊。

    所以,抗战真正开始了,但文艺阵地上却一片空白,岂不让后人笑话?“

    “对,你讲得对。我们无论如何要想办法出个刊物,和这个时代合拍!”

    茅盾吸了一口烟,接过巴金的话茬说。

    巴金又说:“不过当前书店老板都忙着搬家,顾不上出新书和新刊物,看来这个刊物还是我们自己集资来办,好在周刊经费也不多,销路估计也可以的。”

    “何不用《文学》、《中流》、《文丛》《译文》四个刊物的同人的名义办起来,资金也由这四个刊物的同人自筹。”冯雪峰说。

    “冯先生说得对,就这么办,还可以加一条,写稿尽义务,不付稿酬。”

    茅盾又兴奋地补充着。这样,一个为顺应抗战形势而诞生的刊物——的雏形初成了。茅盾自告奋勇来写发刊词,又约定由茅盾、巴金、冯雪峰分头去找《文学》、《中流》、《文丛》、《译文》四个刊物的主编,讨论合力办刊。茅盾热血沸腾地赶写了的创刊献词《站上各自的岗位》,用充满激情的文笔写道:“中华民族开始怒吼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赶快从容不迫地站上各自的岗位罢!向前看!这有炮火,有血,有苦痛,有人类毁灭人类的悲剧;但在这炮火,这血,这苦痛,这悲剧之中,就有光明和快乐产生,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

    到8月25日,像一个婴儿一样,呱呱坠地了。它的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呐喊,就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控诉。上海街头一边是炮声隆隆,一边是人们争相购买抗日的报章杂志。但是,这个阵容强大的高知名度的作者阵容,自然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不久,出现了租界工部局扣留了抗战报纸和杂志,报童被殴打等等情况,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于是茅盾他们又利用邵力子等老朋友的社会关系,走个形式,到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社会局补办个手续。这时,茅盾他们也听到不少朋友对这个刊物名称有不同看法,认为和这个时代不协调,仅仅呐喊是不够的。因此,茅盾趁补办手续的机会,把改为《烽火》,于9月5日正式出版。

    从7月到9月这三个月里,茅盾以不可遏制的感情,写下了抗战初期的大量檄文,也写下了大量的扩展抗战文艺的设想和意见。当时《救亡日报》曾有一则令人惊讶的报道,说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战时服务团在静安寺冯存堂药号门口办个壁报,取名《实弹》,宣传抗日。在第一期的壁报上,茅盾也为它写了文章,可见当时茅盾的热情之高了。

    自八一三以后,战争并没有在上海立即迅速发展,日军和国民党的战场上,处于一种胶着状态。直觉告诉茅盾,“上海不可能久守!”怎么办?茅盾面临着一个离开硝烟弥漫的上海,向何处去的问题。茅盾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询问母亲是随茅盾全家逃难呢,还是留在上海租界?此时的租界还是安全的。不料,茅盾母亲托人带信来说,她要留在乌镇,并说,到内地逃难,老了,走不动了,不拖累你们了。

    住在上海,费用高,不如住在乌镇清静。

    茅盾接到母亲信,仍不放心,便让妻子孔德沚去乌镇说服母亲,并接到上海租界里来住。不料,孔德沚去乌镇几天后,仍旧一个人回到上海,茅盾见风尘仆仆的妻子一个人回来,急忙问道:“妈妈呢?”

    “妈妈不肯来上海,她说上海打仗,乱哄哄的,不来添忙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茅盾传简介 >茅盾传目录 > 第十七章 连天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