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测量者 -1
结论说,大脑尺寸的确存在有规律但程度很小的差别,可是,这些差别只存在于每组最聪明和最不聪明的5个学生中。他抛弃了把测颅术当作测量智力的方法。
到这个时候,人们很难猜测,已届中年的比奈会很快干出一份的确有相当学术内容的工作来,这份工作对全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他仍然保持着对智力测量的兴趣,可是,他回到了他研究女儿们的思维过程的方法中去了。他认为智力不是高尔顿所设想的那一种,即以感觉和运动能力来认识智力,而是认知能力的综合。比奈与实验室的一位同事维克多·享利开始在一些巴黎儿童身上进行实验,他们用一系列测试测验他们的能力——记忆测试(对词汇、音乐符号、颜色和数字的记忆)、词汇联想测试、句法完形测试等等。他们的发现说明,如果知道如何评价这些数据,这一系列类似的测试可能会测量出智力来。
一系列顺利的事情使比奈不断地发展他的研究工作。对儿童的强制普通教育是1881年在法国制定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自由协会是一个专业组织,比奈是其中成员,1889年,这个协会开始催促公共教育部,让他们想法帮助一些心理迟钝儿童,这些孩子得上学学习,可很难跟上正常的班级。1904年,公共教育部指定了一个委员会,比奈亦是其成员之一,让他们研究这个问题。这个委员会一致推荐说,通过考试确定为心理迟钝的儿童应该放在一个特殊的班级或者学校里,让他们在这里接受合适的教育,可是,关于这个考试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委员会未置一词。
比奈及其以前在测颅研究中的同事西奥多·西蒙自觉承担起这份工作来,以编制一份考题。他们首先汇集了一系列试题,有些从早期在萨尔佩特里埃医院研究的题目中抽出来,其它一些从比奈和享利在巴黎大学实验室的工作中抽出来,再还有一些是他们自己设计的。然后,他们去一些小学,让3-12岁的学生做这些试题。这些学生有些是老师认为一般的,还有一些是中下等水平的学生。他们还测试了在萨尔佩特里埃医院住院的一些儿童,这些孩子被认为是白痴、低能和弱智儿童。
比奈和西蒙很费力地指导几百儿童进行这些考试,然后删去或者修改一些不合适的题目,最后形成了著名的“智力测定表”。他们在1905年的《心理学年刊》里将这个测定表描述为“一系列越来越难的测试题,从可以观察到的最低的难度水平,到最后以普通的智力题结束。系列中的每组(测试)对应于某种不同的智力水平”。
到现在,它还不是智力测验,因为它没有提供评分办法;它只是第一次尝试,告诉人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设计智力测验。这套试题的前30道题极为容易。实验者将一根点着的火柴在受试者的面前前后晃动,看看是否存在与视力相关的头眼谐调。后面的测试极难,包括一些判断能力,如哪些线段长些,重复三个数字,重复15个单词长的词汇,从记忆里面回忆出展示过的图案,从一张折了一层或者数层的纸里面剪下一部分后,展开来的图案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最后还有最难的问题,即确定一些抽象术语的意义(“尊敬与喜爱之间有何差别?疲倦与悲伤之间有何差别?”)。在每个年龄段内,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某个程度上令人满意地回答问题,并完成任务;年龄越大,他们能够进行下去的题目就越多。这个测定表实际上的确是某种测量工具。
比奈和西蒙在测定某些孩子是可以认作正常的,其它一些孩子可以认作心理迟钝的,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产生了一个了不起的想法:心理迟钝儿童的智力与正常儿童的智力并非是不同的智力,而只是没有完全发育到这个年龄应有的水平;他们以大约与比自己小一些的儿童一样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智力可以通过比较一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与这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