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渊
轻人也能感到,但不到老年,似乎很难感到它的迅速。quot;
也就是说,年轻人在观念上,也许不难理解一切都在不断quot;变化quot;的道理。但显示其变化速度的quot;迅速quot;,不到一定的年龄是很难体会到的。
当人们回顾过去时,无论谁都会感到惊讶——与那比较悠然而缓慢地度过的儿童时代的一年相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一年过得很快。那一个月、一周更是飞一般地过去。前几天,一个熟人深有感触地说:quot;一周一周地过得真快啊!quot;他那不胜感慨的语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漫不经心地对待无常迅速——人生,它便转眼即逝。即便青年,迟早也会深切地感到它的到来。
因此,佛教所阐释的本来的quot;无常观quot;,往往受到歪曲,似乎多认为它是一种感伤的、消极的东西。
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基于这种否定现实的、被动的人生观,加以联想的倾向。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深深地浸透着无常观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中,不乏探讨有关无常观源流的研究。但,真正的佛法的quot;无常观quot;,并无这种感伤的意义,毋宁说,它是教导人们去创建一个坚强的、朝气蓬勃的、勇往直前的人生。
确实,释尊曾说过:此世quot;无常quot;、quot;苦quot;、quot;无我quot;等。但只是对那些肯定沉溺于享乐和安逸的现状,不追求真正人生者的一种所谓quot;方便quot;的训教。
释尊的这番教诲,是让人自觉到人生的无常,然后竭力使其认真地求得quot;常住quot;之法。在大乘佛典中,一下转至阐释quot;常乐我净quot;,就是为此。
在受表面的无常观束缚的众多日本文人中,也有努力于接近佛法的真实的人。如高山樗牛①和姊崎嘲风②等人对法华经的理解,似乎已接近其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使人感到他到底是个一流哲学家。其评论集《何谓无常》,别具一格,颇有见地。
①高山樗牛(1871-1902),日本评论家。著有小说《泷口入道》和评论集《论美的生活》等。②姊崎嘲风(1873-1949),宗教学者、评论家。著有《复活的曙光》、《法华经的行者日莲》等。
总之,在变化中有常住之法,有永恒的生命。在不断移动着的云层的高处,有着不变的大空,闪耀着不灭的太阳。
那些受quot;无常观quot;束缚的人生,似乎不知那宏伟辽阔的天空的高远,只是低头移步而已。从这样脆弱的人生观和消极、感伤的文化中,恐怕产生不了活跃于二十一世纪的著名国际人物的吧。不仅如此,甚至还会有这样的危险——培育的都是一些毫无建立坚定人格之quot;芯quot;的,稚气未退的人。我们决不为人生的无常而消沉;决不沉溺于感伤之中。
譬如,客机在天上飞行。在抵达之前,需掌握气流及各种气象情况等的quot;变化quot;,迅速地采取对策。即必须一边看清所有变化,逐一解决,一边从容不迫地沿着航线,向目的地前进。
与上述相同,人生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即人生无常。
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肉体和精神方面都在发生变化。环境在变,家族和社会也在变。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时光的流逝。人们应在这无限的变化中,作出最准确、最有价值的判断,向幸福的方向飞去。信仰,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原动力。
这才是基于正确的quot;常住之法quot;的人生应持的处世态度。
在妙法中,蕴藏着能将一切变化,不断地引向正确方向的力量。